新疆   >   本网专稿

强军尖兵书写奋斗青春——记新疆军区某旅二级军士长刘加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5-22 15:00:47
分享

强军尖兵书写奋斗青春——记新疆军区某旅二级军士长刘加平

刘加平(左)全神贯注进行装备紧急抢修。张虎摄

核心阅读:刘加平现任新疆军区某旅技师,二级军士长军衔,入伍23年来,始终用强军思想武装头脑。他先后两次在全军比武竞赛中获得金牌,多次受到原四总部、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表彰,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3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9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被树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士官”和“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201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注意时间!”新疆军区某旅一营排长肖龙提醒坐在他前方的操作员,并不时地抬起左手看手表上的时间,快速记录下来。肖龙和操作员在装备车上不超过1.6米高的空间里紧盯荧屏上跳动的数字,并快速记录到表格上。

5月9日,在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绿草如茵的训练场上,数台装备散发着嗡嗡嗡的机器轰鸣声。官兵们在装备车上紧张地进行着日常训练。

当天,部队赴某地域拉动演练刚刚结束回到营区,肖龙就和战士们一起来到训练场。他们正在加紧练习,备战即将开始的比武竞赛。2012年,肖龙在原兰州军区装备技能比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在训练场外50米处修理工间内的“刘加平工作室”,年近40岁的刘加平像往常一样忙碌着,检查装备,修理故障。

这里的官兵们一想起刘加平,就会鼓足干劲、不敢懈怠。在这支信息化部队,钻研技术、不断学习成为一种主流风尚,一种精神追求。

矢志提升部队战斗力

“修不好就等于打败仗!”这是刘加平电脑屏保上的话。

刘加平现任新疆军区某旅技师,入伍23年来,始终用强军思想武装头脑,用汗水书写了奋斗青春。

他先后两次在全军比武竞赛中获得金牌,多次受到原四总部、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表彰,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3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9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被树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士官”和“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201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是部队中为数不多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士官之一,是原兰州军区部队首名信息化装备维修专业高级士官。

1979年,刘加平出生在山东日照。小时候,从爷爷那里听说了很多抗日故事,在他心目中,解放军战士的英雄形象特别高大。参军,对他而言是与荣光密不可分的。

1995年,年仅16岁的刘加平初中刚毕业,就报名参了军。

刚入伍,刘加平走队列同手同脚,体能训练经常落后,整理内务常被批评,这个还未成年的新兵,来到军营后,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三个月时间里,让所有训练课目合格。

成长与自学密不可分。

他自学的时候,了解到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迅速发展,让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变化。因此,他下定了决心要掌握好专业技术。

1996年,刘加平新兵下连后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某修理所。当时他没有想到,从那时起,他与这些电子元器件的缘分就注定了。

在部队,他第一次见到电脑,看到随着键盘的敲击,一个个汉字跃然出现在屏幕上时,他对这个机器着迷了,暗下决心要掌握计算机技术。

为了学好电脑操作,他每天都学习到凌晨一两点。“年轻人,好好学,技多不压身。”一天晚上,修理所时任政委张振民查哨路过微机室,发现灯还亮着,见到刘加平正在电脑前苦练五笔输入法,这么勉励他。

至今,20多年过去了,刘加平一直记得这句话。

“我这辈子都离不开万用表和电烙铁了。”新疆军区某部专业技术七级高级工程师赵代春还记得刘加平1996年说的一句话。当时每个月津贴是56元钱的刘加平,用100元买了一块万用表和一把电烙铁。赵代春回忆:“看到我维修装备,他很有兴趣地问个不停,我就开始教他认识基本的电子元件,并教他组装电子门铃、收音机等。”

他每天晚上坚持学习到半夜。当兵第三年,去了士官学校进行学习。考试的成绩是单位第一名,报名学校考生中的第六名。

1998年,刘加平去士官学校学习程控专业。

“赵老师,给您报告一个好消息,我在学校修好了电视机,受到了中队的表扬。”考入士官学校后,刘加平仍然给赵代春定期写信,汇报近况。

2000年7月,他从学校分配到部队的装备维修岗位上。

他从最基础理论学起,电路知识、维修理论,直到现代信息装备的维修技能,他一路进取,勇往直前。自己手绘的装备图达十余本。

“我想对装备的音频记录系统进行改造。”2006年的一天,刘加平兴奋地对赵代春说,这时候他已经是技术骨干了。“立项后,半年时间他天天跑到我的单位来,设计电路图纸。因为路上回来耗费时间太长,最后他请假住到这边,一个人在维修间一坐就是一天。”

现任新疆军区某部总工程师的孟晓军曾经教会刘加平使用软件制作印制板图,使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实验,鼓励他学习编程。

“有一次周末我值班,刘加平早早地来到我办公室,坐到电脑前就没有抬过屁股,问题一连串一连串的。一直到凌晨两点多才离开。”孟晓军说。

战士特有的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着。

决心成为装备好医生

2001年的一次演习中,一台正在实施电子干扰的装备突然发生故障,刘加平临危上阵,硬着头皮打开机柜,看到一排排电路板和一串串元器件,一下子傻了眼,无从下手。出了一身冷汗后,他和其他战士们一起把装备驶离演习场,将故障模块送回厂家处理。

“当时我就想,如果在打仗,还能返厂吗?”刘加平说,时间和效率上的浪费很可怕,在基层部队,时间和效率就是生命。

这件事后,他自费购买了《电子电路百科全书》《通信原理》《装备维修原理》等专业书籍。他决心,要在一年以内攻克装备维修这道难关。

电子移动、电流形成、晶体管电子线路等等成了他天天琢磨的内容。两年后,他就已经成为单位有名的业务尖子。如今,刘加平能够熟练维修大部分装备,大幅减少了部队设备的返厂维修比率。

助理工程师李友正说起刘加平,他是一个自我加压,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在基层部队,对于装备维修技师的要求是解决一般的故障,但是如果细到电路板的小问题就可以上报返厂处理。但是,一些故障明明是可以返厂的,刘加平却总是考虑得更多,因为返厂时间上花费比较长。

除了做好维修,刘加平还要自己打好提前量。“我们前期做好检修,不把问题带到外面去。修装备尽量不把故障带到演习场上。”他说。不仅仅是及时对出现故障的装备进行维修,刘加平还想赶在前头,对所有装备进行检修。

“一个信号能够发射出去,别人就觉得修好了。但是我要测,你这个信号的技术指标,是不是在装备的性能指标正常的误差范围之内。”他说,打个比方,装备上拧螺丝这么一件事,每一个螺丝都有扭矩,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

“大多数装备在冬天封存后,我们开始进行全面的‘体检’。每一台装备需要几小时甚至一天时间进行测试。”刘加平说,每年冬季的三个月时间,这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今年3月,生产某型装备的厂家工作人员到这里来巡修,他们看到刘加平他们修理过的电路板,惊奇地问:“这个电路板你们还要维修吗?我们都是直接把这个板子换掉!”

了解到刘加平的本事之后,厂家的工作人员都说,跑遍了全军许多单位,几乎没有见到这样钻研技术的维修技师。有的厂家甚至明确表示了“挖人”的意思。

“刘班长,快!你帮我想想办法,我岳母家的电视怎么修不好?”就在那段时间,刘加平的战友、士官王海兵拨通了他的电话。正回家探亲的他被岳母家的旧电视机难住了,只好向他求助。

刘加平仔细询问了情况,电话中讲给他方法,依法照做,果然就修好了。在很多人心中,刘加平成了修理方面的权威,给人的感觉好像没有什么是他修不好的。

刘加平喜欢把自己比作信息化装备修理的良医。他说:“我的工作就像一个医生,负责给装备治病。”

他也很欣赏扁鹊的哥哥。扁鹊说,他能够把病人的病治好,但是他的哥哥能够在病人还没有病入膏肓的时候就提早发现病症,从而及时预防。刘加平希望自己能够像扁鹊的哥哥那样治未病。

原本与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这样的工作,他用热情、责任心,做成了一份事业。

全力备战屡获第一名

备战也是实现自身技能飞跃的一次集训。

2002年,刘加平为了备战全军装备技术保障技能竞赛,半年内拆解了100多个装备电路板,测试了几千个电路关键点参数。

最终,他止步决赛,有人为他惋惜,但是他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备战前,我的技能还不过硬,但是经过苦练,我已经能够熟练维修两种装备,不再是一个门外汉。”

2006年,再次参加全军装备技术保障技能竞赛,他没有取得名次,但是又熟练掌握了新装备的维修技能。

2009年,他再次参加全军装备技术保障技能竞赛,并获得某型装备维修项目金牌,并且是总成绩第一名,比第二名的用时缩短了一半时间。

这次备战,他每天至少训练14个小时。那一次,程立博还记得:“我和刘加平一起参赛,他带了满满一行李箱的材料,有装备图纸和问题清单。”赛前一周的集训课堂上,他的问题一串串抛出去,让教员们都应接不暇。最后,教学协调组特意增加了半天答问时间,全部教员共同回答他的问题。

2012年,他再次参赛,没有选择上次获奖驾轻就熟的项目,而选择参加当年单位刚刚列装的新型信息化装备维修项目。

他为自己发现的好苗子尹秀勤报了某型装备维修项目,并担任他的教练员,把自己曾经为参加项目记录的三个笔记本和资料让给了士官尹秀勤。尹秀勤在他的严格指导下拿了银牌,并因此提干。

强军尖兵书写奋斗青春——记新疆军区某旅二级军士长刘加平

刘加平征集战友对装备改进的意见建议(任凯旋 摄)

革新标兵勇登技术高峰 

“我们这支部队的岗位有操作、维修、革新三个层次。我们所有人都是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刘加平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清晰的认识。

多年实际工作让他对部队实际训练中装备的情况最了解。部队官兵们需要什么样的装备,也是他钻研的方向。现在,刘加平是部队革新的主导力量,针对官兵们使用装备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刘加平会主动去调研,把握了这支部队开展革新的大方向。

创新改造装备性能

演习就如同实战。

2013年8月,他参加“神剑—13”跨区演习,新型雷达装备突然哑火了。新装备输出端口与某信息化装备不兼容,需要人工输入数据。

信息化时代,慢敌一秒可能满盘皆输。如果是在战场上,装备出现问题就等于降低了打胜仗的可能性。在现代战争中,数秒时间,可能导致胜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他革新数据远传模块2个、软件1套,开发出装备自主工作系统,将数据传送时间从20秒缩短到20毫秒。除了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之外,这项成果被装备生产厂家采用并推广。

为了确保装备有效,挖掘装备潜能、提高效率,他开始大量尝试技术革新。

他自学单片机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和ARM嵌入式开发等专业知识,把技术革新的范围从硬件维修向软件设计延伸。

2014年驻训期间,单位官兵反映,某型装备存在电磁环境逼真度不够、受季节变化影响大、频繁实际装备操作易导致装备故障率高等问题。

“训练的时候,如果能够使用模拟训练装备,就可以减少损耗。”有了想法后,刘加平一直在与研究生毕业的程立博和李正友商量,打造一套模拟系统。从2009年至今,他们三个就住在一个宿舍。

“我们就像兄弟一样形影不离。”程立博说。三个人天天在宿舍开“卧谈会”,谁来说话都是技术上的话题。刘加平嗓音清厚,谈起技术来,条理严密,滔滔不绝。

“2015年至2016年,当时我去了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李正友去另一个单位代职,原本三个人参与的项目,刘加平坚持把这个模拟系统的项目做完了。”程立博走之前把自己要做的部分做完,刘加平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李正友则每周抽时间从代职单位回来,就这样按期做完工作。

从7月到12月,刘加平放弃了休息的时间,每个周末都是在工作间度过的,先后设计了十余套方案又一一被推翻。

精益求精做好科研

空中多目标训练模块的开发需要相当程度的编程能力。那段时间,刘加平从一名装备医生的角色开始向一个革新专家的角色过渡,这其中他身兼维修技师、老师等多种身份,并且每一项角色都承担得很好。

“模拟系统最终要制作的时候我们在两种方案上产生了分歧”,李正友回忆,一种是外观上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内容上有差别,一种是外观不一样,但是内容上像。第二种有两个技术难题没有解决,第一种没有什么技术难题。前期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的李正友他们希望做这个没有难题的,早点完成课题。但是刘加平坚持第二种方案。

“他说,现在都讲究实战化,这个和实际有差别,就谈不上能够帮助实战。两个技术难题不解决,我们之前的工作就都白做了。”李正友说。

大家都担忧实验是否能成功。这时候,刘加平朴实但有力的话语安慰了大家:“有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最终,通过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2015年12月,这套模拟系统被开发出来,在所在单位使用。现在官兵们在日常训练中,相当一部分时间里使用的就是这套模拟系统。

信息化部队是一支新型作战力量,谁能够把装备出现的问题解决就受人尊敬。刘加平成了当之无愧的“兵王”,单位专门为他成立了工作室,现在程立博、李正友、王海兵等等都是“刘加平工作室”的主要成员。

刘加平的精益求精远近闻名。有一次,某型装备发射的功率达不到部队规定的功率,但是厂家技术员认为已经可以使用,没必要维修了。刘加平坚持说这个参数没有达到,必须把功率调整到位。

为此,刘加平再次和厂家技术人员联系,调出厂家的原始技术参数等所需数据。这个技术人员没有办法,只能与另一个专门负责此项内容的技术员联系,而那个人当时正在欧洲某国出差。刘加平得到这个回复后说,没有关系,那里和我们是六个小时的时差,现在咱们上午,他们那里应该刚刚起床,给他打电话试一下,最终和那个人取得联系后反复调整,把各个参数都更正到了规定的范围内。

“从来没有像你这样要求调整的人。”厂家的人最后这样说。

强军尖兵书写奋斗青春——记新疆军区某旅二级军士长刘加平

刘加平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传道授业培养人才

在信息化作战领域,这支部队设备的操作、训练、维护、修理都自成体系。即便是专门的军事院校培养专业对口人才,来到这里后,仍然需要针对实际装备进行学习、适应、调整。此外,因为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部队每年都要举行定期的学习,更新官兵们的相关知识技能,才能适应实际需要。

多年来,部队每年定期组织装备技术骨干人才培训,每年培训30人。刘加平是这项培训的主要牵头人,从课程设计、组织实施、人员测评等等方面,从头到尾,忙下来,不少信息化专业的官兵都来参加过,听过刘加平的课。

以前是块铁,现在是块钢。这是刘加平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身边人的期待。

风气也是这样一点一点形成的。如今在刘加平所在的部队,官兵们都崇尚钻研技术,信仰拼搏奋斗。

他的建议下,连队举办“电磁利剑”士兵讲堂,创建“学习小组”微信群。

助理工程师史东明很敬重刘班长,因为他技术精湛,还特别谦和。“2017年进行装备性能测试的时候,他就像一个技术总顾问一样。一次,晚上两三点的时候,仪器出现故障。因为任务要求比较急,他觉得电话传达不清楚,就立即赶到现场,手把手教我们。”

对于今年20岁的修理工曹州来说,刘班长是他三年前进入部队后就立即听说过的“传说中的人物”。

“在新兵营的时候,刘班长给我们讲了很多工作经验。”曹州说,“当时他就说了,每一名新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太大太虚,要贴合自己的实际,然后一点点实现它。”这段话给曹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也在思考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刘加平发现了曹州的积极上进,喜欢提问题后,立即给他一本书,让他好好看。踏实用功的曹州没有辜负刘班长的期望。

但是他也发现,事情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开始我觉得电子电路太难了。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刘班长这样的人来讲解,就会花费更大的精力。”

只要肯努力,再难的事情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打算报考士官院校学习电子工程专业的曹州现在正在加紧复习。

30岁的孙纪波今年的小目标是熟练掌握某型装备的维修。“为此,我自己要看书,看电路图,遇到不懂就要去向班长请教。”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刘班长的情形。

2007年的一天,还是新兵的他拿着一个设备来找刘班长修理。

到了办公室门口,打报告,没人应答,却有一股松香味伴着清烟扑鼻而来。敲门,还是没有人回应。推开门进去后,只见刘班长俯身在一堆设备上面摆弄着,过了一分钟多以后他才意识到身边来人了。

“我说了来意,他立即把装备大卸八块修起来。他还一边干一边给我分析,那也是我我就第一次对电路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装备的小世界挺神奇的。”孙纪波说,“他还像个医生一样给我交代以后的使用问题。”

“每年,刘班长会和我们一起定一个小目标。”孙纪波说,然后怎么落实,我们相互监督、督促。

“刘班长就像一个传奇,一盏明灯,一面镜子”,孙纪波说。

实现强军梦想的征程上脚步不停 

优秀是一种习惯。

优秀的人就像一团光芒,照亮你,温暖你。在一起久了,他们会一点一滴影响你的内在,把你往更好的道路上牵引。刘加平就是这样的人。

“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强军梦,就一定能干出名堂来。”刘加平始终有这样的想法。

家人眼中的暖男

2004年,经介绍,刘加平与新疆姑娘俞洁结婚。

“因为他工作忙,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只有普通夫妻的几分之一,至今我仍然觉得我们像谈恋爱一样。”俞洁说,“现在想想仍然觉得可笑,约会的时候,刘加平总是喜欢看手表,因为部队对外出时间有规定,他害怕耽误了回部队的时间。”

结婚次日,刘加平接到通知部队整建制赴野外演训,接受考核评估。当时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的他立即回到部队。

性格敦厚的俞洁从来责怪过丈夫。

在妻子眼中,他是一个给儿子讲作业题特别认真的父亲,对老人特别孝顺,对自己也尽量体贴周到的暖男。

就在今年3月28日,他就给妻子一次温馨难忘的生日。

这一天下午,俞洁像往常一样接儿子刘钰祥放学回家。走在路上,刘钰祥突然说:“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

有些意外的俞洁一把抱住儿子说:“谢谢你呀,儿子,你比你爸爸强多了,还记得妈妈的生日。”母子俩走到家属楼单元门口就闻到了香喷喷的红烧鱼味道。刘钰祥拉着妈妈的手问道:“谁家做了鱼呀?”

走上楼,推开房门,扑面而来是美味佳肴的香味。“生日快乐!”刘加平从厨房钻出来,给妻子送上生日祝福。

俞洁看到桌上,满满一桌子菜,数了数,一共有带鱼、鲅鱼、鲳鱼、多宝鱼、大黄花鱼、

小黄花鱼和鱿鱼七种鱼。她再也忍不住,幸福的泪汹涌而出。

原来俞洁特别喜欢吃鱼,刘加平就趁着这天弥补以往因为忙碌而没有让妻子吃上的鱼。早在前一个星期日,他就去买回来鱼,收拾干净后放在冰箱最下层藏起来,专门在这天趁妻子出门的时候做好。

“对我的父母特别有耐心。”俞洁提起丈夫一脸笑意,她的母亲有老年痴呆症,但是老人家、格外喜欢这个女婿。一见到刘加平回去看她,她精神就特别好,会说:“你有两个月没有来看我了!”电视上只要出现军人的画面,她就会问旁边的人:“那不是我女婿吗?”

去年,刘加平被评为自治区道德模范的时候,在电视上播出他领奖的画面。俞洁的父亲挨个给自己的兄弟姐妹打电话通知:“今天晚上别忘记看新闻,我女婿上电视了。”

刘加平一家三口的群叫“欢乐群”,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刘钰祥在作文《我的爸爸》中写道:“在我的心目中,我的爸爸能够为我披荆斩棘、遮风挡雨、用自己的力量带来一缕阳光,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为儿子下载了学习C语言的视频,教儿子编程。受他影响,刘钰祥最喜欢看的电视是《最强大脑》《我爱发明》。获得了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二等奖。

每次儿子问他数学题的时候,刘加平都想着怎么样让他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他甚至会教儿子用编程序的方式来解奥数题。

传说中的刘班长

在部队,刘加平让年轻官兵们看到了在部队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模板。

王海兵说,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装备维修的行家里手,技术革新的主导力量,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

史东明像很多人一样早就听说过刘加平的名字。在他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的时候,刘班长说的话闪现在脑海。“做一个本职岗位上有用的人,就是创造了自己的价值。”

“刘班长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影响带动了一大批人。”史东明,“现在,虽然他很忙碌,但是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默默跟着他学。”

在2012年比武竞赛集训时,孙纪波原本担任的是保障队中发信号的工作,并不是参赛队的成员。

刘加平清晰地记得发现孙纪波的过程,“我发现他是一个苗子,所以让他加入我们的学习、选拔培训,几个月时间后成为正式参赛队成员。”

赵孟良、尹秀勤都是他发掘的人才。

36岁的赵孟良2008年从士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维修队,开始跟着刘加平从最基础的学起。

见到赵孟良有时候会急躁,刘加平点醒他,必须静下心来,磨炼心性。“周末别人可以去网吧上网,或者打篮球,但是不让我们出去玩,然后让我们把他讲过的重新复述一遍。很多我们其实没有理解,他会讲第二次。如果第三次还是没有记住,就会批评我们。”

“一次在兰州赛前准备时,讲一个装备上的触发器之间的关系,让我复述一遍,我说不出来。车上没有风扇没有空调,记不住不让我们休息。我浑身是汗咬着牙背了下来,然后找了个没人的地方痛快哭了一场。”赵孟良说。

“刘班长经常说,艺多不压人。在我看来,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造诣。2014年,他开始每天加班学习编程。”赵孟良说,现在的装备对维修技师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掌握软件开发设计能力,早晚可能会被淘汰。

2015年,通过努力学习的刘加平计算机二级证书考下来了,这在当时单位中为数不多。

今年3月,王海兵和赵孟良都参加了C语言考试。

“最近刘班长还在自学C#语言,编了一套程序,提高了装备测试中的效率,解决了各种装备之间参数功率单位换算的公式问题。”赵孟良对刘班长佩服得很。

2014年6月,李正友在大连舰艇学院完成了博士学业。“虽然我有博士学历,但是看到刘加平取得的成绩,我仍然挺有感慨。对比我们俩的经历,我的体会是我不如刘加平能够坚持在一个岗位上钻研到底。”

“他身上这种在一个单位从事一项事业一门心思钻下去的钉钉子精神很难得。技术革新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可能是一生的心血。刘加平正是这样的人。20多年来,就是干了一件事。”李友正说。

刘加平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周围的人还辐射向听说他故事的人。

李友正说,“一位从小和我一起在农村长大的发小在迷茫的时候,我就拿刘加平的例子鼓励他坚持。现在这位发小学习机械制图,对我抱怨看不懂,我就劝他一遍看不懂,就继续看下去,直到看懂为止。”

刘加平的经历也打动了李友正的发小。他现在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情况渐渐好起来。

令人称赞的好战士

曾经带过刘加平的某营教导员谌必跃说:“刘加平做过的一些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0年冬天,因为搬迁,刘加平主动带领维修班住到三坪营区废旧食堂改成的操作工间。他这样对维修班的战士们说:“天气冷不冷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维修专业的这团火热不热。”

他还将部队每周都彻底打扫卫生的做法带到了家属区,每周主动打扫单位家属楼楼道的公共区域。他总是说:“服务别人就是服务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加平成了很多人的刘班长,但是他一直保持谦虚本色。

他队列会操站排头,武装奔袭扛红旗。“老同志更要注意给年轻同志做好榜样。”

现在,信息化集成电路越来精密,一块巴掌大的电路板上往往有成百上千的元器件,长时间盯着细微的元器件,让他的视力水平不断下降,从1.5下降到0.5。但是痴迷技术的他甘之如饴。

因为常年加班,匍匐案头,他患有胸椎错位,但是自己顾不得休息。“有时候,我给他按按,今年检查后医生建议休息,但是他还是没有减少工作量。”王海兵说。

需要他的时候,无论是去野外驻训地还是帕米尔高原,他拿上工具箱,随时动身。当他出现在装备旁边时,官兵们都会感觉更加安心,就像保健医生来到了身边一样,有个头疼脑热也不用怕了。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单位就变成一片美好的花园。”在刘加平的笔记本上,有这样的话。

“部队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刘加平说,自己累并快乐着,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成越越)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