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   本网专稿

红枣之乡“三驾齐驱” 拓宽就近就地转移增收渠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5-21 21:16:41
分享

新疆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最有效、最直接的举措,按照地委、县委的总体部署,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增收致富,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转变观念找出路。拜什托格拉克乡把“扶智”和“扶志”摆在脱贫致富的首位,结合当地群众不愿意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技能差、国语沟通能力差等实际,把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作为落实脱贫攻坚“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的重要举措,作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有效抓手。

乡村两级通过周一升国旗宣讲等各类宣讲会大力宣传党和政府转移就业各类帮扶政策,宣传“致富光荣、贫困可耻”的乡村正能量,各驻地企业、种植大户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一帮一”、“结对子”等形式到村宣传、入户走访,积极引导农户到企业和大户务工增收,并免费开展送技术、送服务上门,通过各级干部包户住户和贫困户一起研究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计划表,通过各级“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同企业、大户联系设置田间管理岗位、短期务工岗,通过富裕的伊斯勒克墩村带贫困的巴格艾日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的深入推进,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躺在家里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落后思想观念,拜什托格拉克乡就近就地就业劳动力越来越多、转移收入在农牧民人均收入的占比越来越大,把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发展成了继畜牧养殖之后支撑农牧民稳定增收的又一重要举措,有效解决了本乡农业产业单一,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

目前,全乡就近就地务工(短期务工)81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1.4%,其中贫困户就近就地务工182人,占贫困户总数的15.8%。

拓宽渠道促增收。拜什托格拉克乡立足辖区附近红枣种植大户多、企业多、农业产业用工需求多的实际,通过发动种植企业和大户帮扶带动、鼓励宣传群众就地务工“两条线”并进,不断拓宽贫困户务工增收渠道。

乡社保所牵头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负责各村务工人员摸底、岗位统计、对接企业(大户)和务工情况整理;各村成立的劳务输出工作站由各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牵头,负责各村务工农户的就业需求统计和就业引导,确保务工人员摸排精准、输出情况掌握精准、输出成效了解精准。

近日,依提帕克吾斯唐村“访惠聚”工作队紧盯铁路大开发机遇,积极到策勒县同“和田至且末段”铁路修建单位对接,为第一批次本村12名劳动力解决了就近就地务工岗位,包括贫困户劳动力6名,并在村委会组织下签订了务工合同,后期的用工需求正在逐步对接中。

据初步统计,仅伊斯勒克墩村一个村,用工需求就达近百人,目前该村大户共吸收劳动力86人,务工时间从3月至9月,按天结算工资,按照每亩管理费800元和月均3000元工资两种方式给与劳动报酬,每年红枣管理岗一项支付劳动报酬在200万以上,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就业农户稳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稳定就业保成效。为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质量,切实打造劳务输出品牌,针对务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国家通用语言沟通能力欠缺的实际,拜什托格拉克乡高度重视同用工企业和大户的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畅通企业(大户)+村党支部+农户的沟通模式,积极消除误解隐患,努力实现企业(大户)、农户双满意,为今后稳定的用工渠道、农户的长期持续转移奠定了基础。

北纬37度的优生水果产区、碱性的沙质土壤、12度至35度的昼夜温差造就了红枣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支撑着拜什托格拉克乡红枣产业逐渐做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枣之乡”,吸引了大批优质农业企业前来投资。结合乡村的战略定位,全乡2186户农户包括392户贫困户中,绝大多数劳动力懂得红枣嫁接管理技术,管理红枣专业对口,更容易发挥技术优势。全乡3.5万亩土地中,红枣种植面积2.7万亩,用工需求多,附近的农业园区更是有数十家企业入驻、数万亩红枣地,红枣种植企业和大户拥有更为专业的管理人才,边务工边培训不但能逐步提升全乡红枣管理的技术水平,更为提高红枣品质把红枣产业做大做强培养了大批的乡土专家。(秦宁)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