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   本网专稿

“多规合一”谋格局“三城”融合绽芳华——探寻昌吉市新型城镇化转型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1-26 09:07:40
分享

昌吉市城区将来要建多大?5年前从32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60平方公里,“十三五”该市又提出了扩容至72平方公里。面对如此大踏步推进,该市城市化进程会不会像人们所说的呈现出“摊大饼”式发展?

近日,笔者从该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该市提出了紧紧围绕总目标,推动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的“多规合一”,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城园一体、景城一体“三城同创”融合发展这一全新模式。用1+1>2张力效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依托城园禀赋资源激活产城融合新内涵,全面开启城乡全域景区化发展,构筑美丽昌吉,讲述昌吉“醉美”故事,这正是该市进入新时代,努力探索和破解新型城镇化转型的新路径。

自今日起,本报将定期推出《“多规合一”谋格局“三城”融合绽芳华 》三篇系列报道,带领大家共同探寻昌吉市新型城镇化转型之路。今天推出首篇《破题城乡二元结构 打造新样板》

破题城乡二元结构 打造新样板

城乡一体化进程,最能体现新常态下当地执政者驾驭一座城市发展的视野、格局和全新谋略。如果从30年前昌吉市撤县建市算起,城乡一体化的昌吉探索与实践一路走来,令人惊喜颇多。

从重“颜值”和文化气质“内外兼修”,城区一路走来风光无限;从重特色有故事,风情小镇“各美其美”带乡愁;“特而活”多业态布局,“深耕厚植”产业活力四射……从“灰色印象”向“生态主题”,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深度融合,该市的成功转型极大地实现了的历史性嬗变。

就在不久前,该市召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推介会,向社会发布2018年用86个重大项目撬动千亿元资金助推城乡全域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全域融合发展的“昌吉样板”已悄然铺开……

城乡共享“幸福感”

站位大视野,全域谋划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发展交通、通讯、环保、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推进人口、城乡、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精细化管理,让城乡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这正是该市多年来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以致今后重点聚力破解的大民生课题。

最近几天,纷纷扬扬的几场大雪让天山北坡的昌吉市银装素裹,100公里以外南部山区的老阿什里村一片静谧而祥和,牧民哈德尔别克一家的小商店最近生意一直不错,南部环山伴行公路的贯通,让这远离市区100余公里外的大山牧区村与外界有了更多的互动交流,以前骑马出山都得用1天时间,现在公交车在柏油路上行驶,哈德尔别克从家坐车不到2个小时就能到达城区。

从百度地图上看昌吉市交通格局,城市构架呈现出“环形+方格网”这一图案。作为在全疆率先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油路的城市,近几年,城市路网体系逐步建立并越发明晰,乌奎高速昌吉段两座互通立交桥相继建成,北过境、城市外环等重要环路实现贯通,世纪大道南延、塔城路、哈密路等1000余公里城乡道路全线通车,乡镇公交通行覆盖率达100%。纵横交错的城乡交通网不仅仅是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涉及更多的是当地群众种种生活细节的改变和共享大民生时代所带来的获得感。

近日,从北京传来消息,位于大西渠镇幸福村的幸福社区,喜获“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这一殊荣,让这个拥有1300余人被冬季严寒天气笼罩着的新村,顿时有了“温度”。

“幸福社区的幸福,就是好到无法形容!在农村居住的底气就是不仅仅是生活富裕了,还要有更好的精神生活!”在幸福社区文化活动室,从驻地七0一地质队退休职工尤青梅兴奋地对笔者说。对于从本村腾地上楼变居民的马玉秀却有不同的想法,“以前我们这个村嘛,和多数农村没啥两样生活都不宽裕,现在好了住进了宽敞的楼房,小区有物业管理,出门有社区文化活动室,条件是好但不能没事干,老公在外跑车搞运输,我在邻村承包了40亩葡萄地,这样生活更有保障了!”

据社区党支部书记魏春霞介绍,幸福社区位于大西渠镇集镇区,是整合镇区驻镇单位、闽昌工业园区和幸福村规划建成,成立于2008年5月,辖区由鑫顺小区、七0一楼房、工程公司家属楼组成,共1042户总人口3580人。近年来因城镇化推进,大部分村民如今以转变身份成为了城镇居民,社区去年投入150万进行了提升改造,在这里有书画室、交心室、棋牌室、六点半学校等14个服务功能区,这些城里有的设施,在农村社区里都有了。

在城区,2017年,该市把78家物业公司整合为10家,并拿出1000万元财政专项补贴,解决老旧小区无人管,物业质量服务不高的问题。目前,该市提出了把整个居住区域划分成10个,重点培育10家品牌的物业企业,划区域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理念。同时把比较难管、无人管的小区,也让十家物业公司就近全部进行整合接管,对一些单栋独院、物业公司进驻比较困难的,也让物业公司先管起来,力争实现物业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

这几年该市强推“科教兴市”战略,教育,追随着城区的大踏步扩容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所带来猛增的生源流,从硬件到软件科学规划,尊重民意诉求精准布局,先后投入6个多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日趋均衡。目前以实现小学就学半径不超过2公里,初中就学半径不超过5公里,一个多位一体的育人大平台框架全面形成。同样,为有效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基层,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模式在该市得到了全面推进。目前,该市已经形成了通过以市人民医院、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2家县级医院分别与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疗共同体,签订了合作协议及双向转诊协议。

“多规合一”多业态彰显活力

明确城市、乡镇、村居、社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边界和发展方向,在总体规划的引领下,“一张蓝图”干到底,推进“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一韵”,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资源一体配置、社会事业一体管理,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2017年12月17日,在上海举行的2017年“中国最美村镇”评选颁奖盛典上,昌吉市十三户村荣获第五届“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这也是全疆唯一获此殊荣的自然村。为更好的拓宽农村多功能多业态,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方向,为农民致富、农业转型升级找到途径,该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一直在路上。

从打造“美丽社区”和“美丽乡村”,到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农村物业服务、城乡管理精细化推进,到目前,在该市70个城乡社区和84个行政村正全面铺开。这几年,全市15个“美丽乡村”、17个“美丽社区”成功转型并实现华丽转身。

位于闽昌工业园的大西渠镇,提出了按照“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这一理念,依托闽昌工业园,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居住环境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大西渠镇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坚持促进三次产业联动,镇区、园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这一构想。

该镇党委书记马建国告诉笔者:“根据镇域资源禀赋,大西渠镇提出了‘南工、北农、中服务’这一理念。南部依托闽昌工业园带动,中部以海联三邦、牛马市场等8个专业市场打造城区向西发展的产业外溢承载平台,大力培植市场服务业,北部以高效精准农业为基地,大力实施一二三产融合休闲农业模式。同时重点实施社保、就业、医疗、教育等9项民生建设工程,全力提高当地群众幸福指数,打造幸福宜居新农村。”

坚持“多规合一”,围绕“乌昌石”城市群主体结构,自治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基础共建、要素共享、产业互补”的思维,加强与农业园区、高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合作,差异化考虑产业布局,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格局,“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几年,该市通过组建成立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建管和产业发展专家智库,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编制完成综合交通、公共设施、特色风貌、绿地系统等30余项专项规划与10个乡镇总体规划、53个行政村村庄规划。

迈向智慧城市新征程

2017年11月14日,中央文明委授权中央文明网发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昌吉市位列县级“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榜单,成为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中全疆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走进昌吉城乡,无论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城市街道,一个个文化浓郁的文明社区,还是一坐坐别具风情的美丽乡村,所感受到的是文明之火所点燃全市城乡点点滴滴的脉动和嬗变……一路走来,书写着一段段精彩的时代华章。

“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务”等一批项目在全市全面开启。最近几年,作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该市在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经济转型、生态治理等重大领域共相继投资1000多亿元,极大地引领并推动着昌吉州经济迅猛发展的步伐。

近日,笔者从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2018年,该市提出按照“四个优先”的要求,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产业向农村合理布局,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农业开发、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道路通畅水平,哈密路东延、世纪大道南延等一批城乡道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微循环改造工程全面展开。推动城乡有机更新,逐步改变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状,以“绣花”功夫加强精细化管理,实施城区物业划区管理,推进集镇区物业管理试点。通过开展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为契机,全面实施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务等一批项目建设,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多规合一”谋格局“三城”融合绽芳华

——探寻昌吉市新型城镇化转型之路(中)

昌吉市城区将来要建多大?5年前从32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60平方公里,“十三五”该市又提出了扩容至72平方公里。面对如此大踏步推进,该市城市化进程会不会像人们所说的呈现出“摊大饼”式发展?

近日,笔者从该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该市提出了紧紧围绕总目标,推动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的“多规合一”,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城园一体、景城一体“三城同创”融合发展这一全新模式。用1+1>2张力效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依托城园禀赋资源激活产城融合新内涵,全面开启城乡全域景区化发展,构筑美丽昌吉,讲述昌吉“醉美”故事,这正是该市进入新时代,努力探索和破解新型城镇化转型的新路径。

今天,本报推出《“多规合一”谋格局“三城”融合绽芳华 》系列报道之二,《聚力城园融合 打造新实力》。

聚力城园融合 打造新实力

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城乡全域共同发展?昌吉市的探索是:依托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大园区在科技引领、产业集聚等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动主城区、高新区、农业园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产业与城镇的抱团发展,走出一条“城园一体、产城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打造产业新高地

走进该市城区,几乎看不到工业实体,作为靠“产业”强市的重大支柱产业群在哪里布局?昌吉人有一个引以为豪的热词叫“一区三园”。这个肩负着引领该市经济追赶跨越、开放崛起的“一号工程”和“主战场”聚集区,布局着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闽昌工业园、三工八钢工业园和新疆(昌吉)亚欧国际物流园。昌吉人仅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把一片戈壁荒滩变成了如今引领该市工业崛起的产业高地。

最近几年,该市投入20余亿元持续完善园区建设,引来324家企业入驻发展,“一区三园”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昌吉国家高新区综合竞争力上升至全国第68位,成功登榜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自治区“两化”融合示范区这一殊荣。目前,涌现出了先进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十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突破“四百亿”和“百亿”大关,达430亿元、104亿元。三大产业集群齐发力,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裂变式发展,目前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位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勇告诉告诉笔者:“在全球产业链大背景下企业入驻新疆昌吉不仅在产业链的上游有“准东”这一原料富矿作为带动,还有‘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未来的产品打入中亚甚至欧洲市场提供了良机。同时在园区,无论是在用电、天然气等方面当地都给予了优惠政策,这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十三五”,该市又提出了发挥昌吉国家高新区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作用,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生物医疗、通用航空、检测认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十三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这一目标。2017年,该市通过技术创新深入推进,特变电工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变压器厂荣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三届政府质量奖。笑厨食品等3家企业获批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规上工业产值的38.1%、33.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抢抓“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支持高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一都两城”(“一都”即把高新区建成智造之都,“两城”即建设特变电工科技城、蓝山屯河科技城。),着力构建科技创新集聚区,走出一条“城园一体、产城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正彰显着当地人的信心和决心。

激发镇域新活力

从城区沿312国道向西,三工镇、二六工镇、大西渠镇、榆树沟镇沿途布局,多年来,这片富庶广阔的土地上的人们春种秋收繁衍生息。近几年,就这片区域出现了“整村搬迁”“整村改造”“整村土地流转”“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美丽乡村示范点”,一个个闪亮的词汇从这里叫响并辐射全州。

这些年,作为驻扎在该区域的“一区三园”润物无声,悄悄浸润着生活在当地村民的观念并引起了这片镇域的一场大变革。在这条被称之为带动该市产业全面振兴“主战场”的经济振兴带上,因产业带动效应,让该区域更多的村民放开了手脚解放了观念,有的从田间走进工厂成为产业工人,有的从事二三产进行创业。同时经过这几年发展,逐渐壮大的种植大户、创业能手们引领示范着大农业的成功突围之路。

榆树沟镇,因毗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当地农村、农民、农业转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恒安(昌吉)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人事专员腊俊介绍,公司内有近四分之一的员工都来自榆树沟镇的榆树沟村。这些员工一方面离家近,可以降低人员流动性,另一方面,经过岗前培训的员工综合素质好,一上岗就能迅速适应环境,大大减少了企业精力、人力、财力投入。近年来,通过高新区企业的吸纳带动,榆树沟镇仅就近村组就实现富余劳动力就业1300余人次。

该镇镇长于涛告诉笔者:“近几年,榆树沟镇通过区镇一体化融合发展,累计投入10多亿元用于道路、供排水、供热、天然气等‘九通一平’建设,全面提升镇域城市化功能。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等多项殊荣。依托高新区,榆树沟提出了建成全州乃至全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的示范区、产城融合的新城区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发展,施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全州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范本。”

科技助力催生智慧农业

2017年12月18日,农业部公布了第二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名单,昌吉市榜上有名,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称号,这实至名归的荣誉让天山北坡的昌吉市对土地的深层次转型升级,有了更多的自信。

榆树沟镇,这片拥有17万亩良田的农业大镇,它的种植结构转型往往被当地作为大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在这里万亩集约化高效精准农业引领着该市农业现代化最前沿的步伐。这几年,在这片土地上种什么,怎么种,当地人有着自己的答案。昌吉市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制种业优良的品质,深得国内外种植户青睐。

在该市,目前65%的玉米制种基地采用土地流转和“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制种村+农户”的生产模式,每个企业及合作社的制种区域相互独立,整地、播种、去雄、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种子生产与加工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张红芸,新疆昌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自小就在榆树沟镇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她,深谙这片土地的禀性,在家门口创业她信心满满。据她介绍,该公司组建于1998年,注册资本1亿元,是集科研、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育繁推专业化种子公司。这几年公司先后选育出了新玉46号、新玉60号、加甜一号等10余个优质玉米新品种,80多个优质西、甜瓜品种及20多个蔬菜品种,有26个品种通过上海、江西、广西、河南、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审定,产品行销全国,并远销中亚、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目前,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西甜瓜种子生产销售企业,公司年生产玉米、西甜瓜、蔬菜种子一万多吨。“禾山牌”西甜瓜种子被评为“新疆名牌产品”,“禾山牌”商标获“新疆著名商标”。

张红芸告诉笔者:“公司自98年成立以来,已与镇域的6个村签订种植合同,发展高效精准种植作物2万余亩,高效全机械化的现代种植,让这片区域数千户靠种植增收的农户从土地上解放了手脚,实现多渠道增收。同时在去年,该公司成立了奔马农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农资金融、植保、农机、田间管理等多项服务”。

目前,在该市已初步建成了以榆树沟镇、二六工镇、三工镇、大西渠镇为中心的优质制种玉米带,以滨湖镇、佃坝镇、六工镇、大西渠镇为主的瓜菜制种区以及以老龙河区域的农场为主的优质小麦制种带。建成西北最大的种业产业基地,打造"种业之都"这是昌吉市对种业的满满自信。

近日,笔者从该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今年该市将依托高新区和农业园区在科技引领、产业集聚等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动主城区、高新区、农业园区一体化发展。通过主动承接农业园区农业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园区农业,高标准规划建设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自治区级加工番茄产业园,启动麦趣尔乳业小镇建设,推动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搭建农业综合大数据平台,创建“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区。通过增强城市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促进新疆信息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重点推进联通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加快电信、移动开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动“互联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多规合一”谋格局“三城”融合绽芳华

——探寻昌吉市新型城镇化转型之路(下)

昌吉市城区将来要建多大?5年前从32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60平方公里,“十三五”该市又提出了扩容至72平方公里。面对如此大踏步推进,该市城市化进程会不会像人们所说的呈现出“摊大饼”式发展?

近日,笔者从该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该市提出了紧紧围绕总目标,推动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的“多规合一”,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城园一体、景城一体“三城同创”融合发展这一全新模式。用1+1>2张力效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依托城园禀赋资源激活产城融合新内涵,全面开启城乡全域景区化发展,构筑美丽昌吉,讲述昌吉“醉美”故事,这正是该市进入新时代,努力探索和破解新型城镇化转型的新路径。

 今天,本报推出《“多规合一”谋格局“三城”融合绽芳华 》系列报道之三,《全域景城融合 演绎新魅力》。

全域景城融合 演绎新魅力

“大景区”时代的完美开篇

从大山到荒漠、从戈壁到河畔,从乡村到城市,肩起时代的责任,铿锵起步,用树、用花、用草,让山、水、田、林、路、村庄、城市全域激活,织就五彩缤纷的生活,把乡村、城市重新搬入大自然,让“生命共同体”生机盎然、和谐共荣,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这对于天山北坡的昌吉市来说,在生态历史上迎来和即将实现的巨大变革。

回首2017年10月,新疆首座双层钢桁架桥,昌吉市头屯河景观大桥正式通车,开启了昌吉市新型城镇化转型向东向西全面接轨的“高速”时代。

“一城两园三河一链”“一心三区一带”“一都两城”“阿什里乡草原运动特色小镇”“渔业特色小镇”……走进该市,一组组热词讲述着这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足迹。

十九大首次将“美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写入党代会报告。作为昌吉州的发展先行者,围绕绿色主导产业,抢抓“乌昌石”城市群战略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色、创新、开放、协调、共享”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州域绿色发展先行区,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谋篇布局,按照全域景区化的思路,把城市当作景区建设,实现城景交融、景城互动。这是该市沐浴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努力走出的一条城市化生态发展之路。

清晨,摄影爱好者杜军又来到滨湖河畔寻找灵感,用镜头留住这座城市的“乡愁”已成了他多年来的一种习惯。“好的东西看千遍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正如这日渐丰腴的滨湖河沿岸的历史变迁!”这是杜军多年从事摄影爱好对这座城市发展之快、建设之美所产生出的由衷感叹。

可以说,滨湖河的精准、精致打造,带动了一座新城的崛起。多年的防洪渠、“臭水沟”经过十余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断治理,成了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一张绿色名片。城市因水的滋润,孕育了万种风情。如今,高品质住宅小区鳞次栉比,高档次购物广场、科教文等民生项目纷纷落户,使这条河流成为了新区走向城市次中心时代的巨大动力……如今,三河流域的治理让这片绿洲城市重换新颜,为当地人筑梦美好乡愁注入了强大绿色动能。

用大视野、大格局、大架构、大投入来赞誉昌吉市这几年的生态崛起之路,每一个昌吉人也许都会认同,因为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生态工程,已成了当地人的民心工程。无论从城区东部的头屯河综合整治工程到西部的三屯河流域全域治理,从南部山区生态治理到北部荒漠退耕还林,每一项工程无不牵动并影响着当地人获得感的神经。

以生态定位抒写“绿色主题”

“紫花醉鱼木、紫穗槐、树锦鸡、紫叶稠李、云杉、红瑞木、黄刺玫等十几个品种。乔灌花草,花期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这是三工镇林业站长吴健民对三工路直至灵香山这段乡村道路即将展现出的绿化美化工程的精彩描述。

在该市三工镇三工路,笔者看到这条已与城区世纪大道南延贯通了的乡村道路,主路两侧规划出了东宽40米和西宽36米的绿化带。作为从城区向南进入乡村的这条道路,昌吉市赋予了它更多的诗意构想。打造一条由城市进入田园乡村的“慢生活”精品景观大道,用绿植为构架,以不同花期、叶色的灌木带建成一条浮于绿野之上的彩色“飘带”。

据吴健民介绍,沿着三工路继续往南,一片开阔的区域人们把它叫做三工滩,每年受东南方向的乌拉泊季风侵袭,风沙很大,城区每年出现的沙尘天气有时也是从这里刮过去的,每当风季,8至9级大风是常有的事,在这片区域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自2011年起至今,已经在东南区域建成了4000亩的生态林,这片区域进过近几年植被的恢复,如今又见到了野兔、山鸡、野鸭子等,多年不见的喜鹊也飞回来了。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按照“南护天山、中管平原、北治荒漠”思路,大力实施“绿色崛起美丽昌吉”生态工程,主动回应各族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这是近年来昌吉市一直遵循的奋斗目标。

按照“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昌吉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绿色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多元投资和积极申报国家的重大项目,分区全域规划,全时空策划,分年度实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由过去一般意义的植树造林上升为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水源涵养、景观绿化,打造东西相联、南北相通的生态环境,全面形成全域生态系统。 

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昌吉市以乡镇居民点绿化为“点”,以国、省、县、乡、村“五道”绿化为线,以南部三工滩、中部头屯河、三屯河、北部荒漠绿化为“块”,以城市、园区绿化为“面”,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网”,构建起“点、线、块、面、网”相结合的绿化生态系统,全力推进生态修复、生态绿化和生态治理“三大工程”。 

开启全域治理的“高速”时代

作为全国旅游城市的昌吉市,从旅游城市向城市全域旅游转型,让国家级旅游城市实至名归,实现全域景区化该市还有许多短板要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进入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目前,该市提出了构建“一心三区一带”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这一概念。(“一心”即城市文化休闲中心,“三区”即南部天山风光生态旅游区、中部平原休闲度假旅游区、北部荒漠探险特色生态旅游区,“一带”即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经济带。)整合“旅游+”优质资源,启动努尔加大峡谷、七彩大地、国家沙漠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星级农家乐提质升级工程。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启动六工渔业小镇、阿什里草原运动小镇建设,构建生态、景观、产业串联的美丽乡村示范区。让南部壮美的大自然风光揭开神秘面纱,让北部“水、林、田、塘、库”围绕村庄串成“碧玉链”,并成为当地农牧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发展红利……

不久前,昌吉市举办重点项目招商推介会,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与农牧业发展、康养产业旅游开发等七大类,总投资额达1166亿元的86个重点项目集体亮相。

概算投资约45亿元的头屯河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让人眼前一亮。该项目北起乌奎高速,南至庙尔沟,东至头屯河河道东岸,西至河道西岸山体。这项工程建设内容以河谷生态修复为基础,结合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及生态绿化工程,配套体育休闲旅游设施和产业建设,旨在打造一条昌吉市城区连接天山北麓的绿色产业廊道。

同样,概算投资约30亿元的北部荒漠生态建设项目同样让人振奋。该项目计划利用城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作为灌溉水源,通过退耕还林、生态修复,有效改善北部荒漠生态环境,同时配套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植物景观、科普宣教、特色旅游、餐饮、绿色养殖等相关产业,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昌吉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委书记孟凡刚在谈到“绿色崛起美丽昌吉”全域生态系统建设愿景时信心满怀:“ 未来三年,我们将在城南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城北退耕还林,把北部荒漠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的荒漠公园;在城西实施 312 国道生态廊道工程项目,把昌吉市城区的西入口建设成为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城市道路景观廊道;在城东用 50 多亿来全面实施头屯河生态绿化工程恢复生态,打造昌吉东部门户的生态廊道,有效改善头屯河两岸三地区域生态环境;在城市中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实现道路林网化、条田林网化,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市 222 个自然村居民点中 60% 的绿化美化建设。这样,我们就把这座城市放到了大自然中。”

依据“东联、西拓、南进、北优、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方向,以生态、水系、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线,加快“一城两园三河一链”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农业成景观、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三景融合”,推进产城融合,让各族群众生活在青山碧水间、蓝天白云下,这正是该市进入在新时代,努力探索和破解新型城镇化转型的新路径。(石洪川)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