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与沙产业科技研发团队在2017全国首届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团队组三等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1-15 10:12:39
分享

11月10至13日,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指导,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六省(区)科技厅、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主办的2017全国首届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于在阿拉善盟巴彦浩特举办。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防沙治沙与沙产业科技研发团队经过层层选拔,历经初赛、复赛,最终在决赛中获得团队组三等奖。

这是新疆生地所首次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也是研究所参与沙产业+沙经济+沙文化的开端。新疆生地所作为公益性研究所,希望通过本次比赛,展示研究所60余年来在沙害防治、生态修复、沙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成果,希望能和更多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推动我国沙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自9月20日大赛官网的报名通道正式开启以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78支队伍报名成功。经过大赛组委会组织评审专家线下盲评,确定33家企业项目入围“企业组”复赛,32个团队项目入围“团队组”复赛。最终12个团队项目、12家企业项目进入决赛。

新疆生地所防沙治沙与沙产业科技研发团队是一支拥有60年防沙治沙丰厚精神遗产传承的团队;是一支书写20年生态修复重大科技成果奇迹的团队;是一支让中国防沙治沙方案走向世界的团队。团队共授权45项专利、制定地方技术标准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近20年来,研发团队聚焦新疆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荒漠地区,围绕重大沙漠工程沙害综合防治、荒漠区退化生态修复以及干旱区生态产业开发三大领域,创新集成并成功示范推广了一系列配套技术模式。

在极端缺水的南疆地区,研发团队创建了利用夏季洪水和秋季农闲水灌溉建设绿洲防沙屏障的配套技术;在北疆地区,创建了利用融雪悬湿沙层水和收集降雨地表径流的无灌溉造林恢复荒漠植被的配套技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先后突破极端环境下高抗逆植物选育技术、3-30g/L高矿化度地下水灌溉技术、流沙地植物种植技术,历时11年,建成长436公里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保障了世界上最长的连续穿越流动沙漠的等级公路畅通无阻;研发团队还开发了梭梭、红柳肉苁蓉高产稳产人工种植技术,在天山南北迅速推广,亩产值可达3000元,为新疆农民增收带来一个新的增长点。2005年起,研究团队开始向中亚和非洲输出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中国方案在土库曼斯坦、埃及、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等国得到推广实施,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称赞。

此次大赛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旨在搭建沙产业创新平台,发挥沙产业技术资源优势,聚集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促进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具有全国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创新驱动沙产业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沙产业区域创新的双创生态环境。本次赛事中的沙产业是指利用沙地生物资源获取初级产品,再通过科技支撑深度开发和利用形成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沙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沙漠化治理、沙漠新能源、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

蒋慧萍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