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乎每个人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无不触动着每一个家庭幸福感的神经。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所有的孩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让教育均衡发展,享受高质量教学环境,这是昌吉市多年来一直追求的首要民生工程。
这五年昌吉市强推“科教兴市”战略,教育,追随着城区的大踏步扩容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所带来猛增的生源流,从硬件到软件科学规划,尊重民意诉求精准布局,先后投入6个多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日趋均衡。目前以实现小学就学半径不超过2公里,初中就学半径不超过5公里,一个多位一体的育人大平台框架全面形成。
迪亚尔同学眼中的“斑斓世界”
从市区向北53公里,迪亚尔同学就像一朵浪花融入在由众多同学组成的课间操方队中,欢快的“黑走马”舞蹈改编的体操让这片操场顿时产生了欢快的韵律。这所城北的学校叫庙尔沟乡中心小学,于2013年随乡政府从城北90多公里外的南部山区搬迁下山,如今这个学校已有400多名哈萨克族农牧民孩子在这里接受双语教育。
在已满11岁步入五年级的迪亚尔眼里,山下的学校充满了色彩斑斓的众多“好奇”。校园的夜晚来的好像很迟,电脑里装了很多知识,黑板上不再划出“吱吱嘎嘎”的粉笔声,用多媒体上课,可以像看电影那样有趣多了,还有兴趣班让自己选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住校一个多月才回一趟家的他变得不再想家。
像迪亚尔同学一样,在山下住校的学生有100多名,他们不仅享受到了国家和当地政府各种生活补贴每月150元,庙尔沟乡党委班子成员每人每年都要拿出1000元对校里的特困生进行资助,同时,社会各界每年都有多批次采用资金、物资等形式进行助学活动。迪亚尔同学和他的舍友们在校学习、吃、住等生活的费用几乎不用掏一分钱。
该校校长赛力克•赛尔哈孜在谈到这所学校的变化时,这个靠“马背学校”一步步走出大山成长为校长的他,声音几度哽咽。短短五年,山区的孩子全部走进了校舍硬件条件最好、教学全部现代化、食宿等生活费用几乎全免的历史最好时代,这让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赛力克告诉笔者:“五年前,老中心小学在山里的老庙尔沟乡政府所在地,当时也就是有120名余学生,教师教学没有网络,晚上电供应也不正常,大山深处的孩子住校在一排平房里,每当停电,有的孩子就感到非常害怕。老师教学就靠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支钢笔,可以说当时的老师能调走的几乎都调走了。”
在谈到当时搬入新学校的情形时,赛力克说:“ 2014年,我们带着120多个孩子走出大山,搬进新校时,山里的孩子家长都对山下的学校产生了不信任感,都认为,孩子这么小离家又远,孩子的生活等能不能保证,甚至有些家长亲自来到学校同孩子一同吃住亲身体验,当他们看到学校优越的环境后,都放心的走了。现在这所学校已有400多名孩子在这里上学。”
赛力克校长提到现在的教学,他和一起从山里走进新校区的老师们都觉得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多媒体教学对于他们同样也充满着“好奇”,如今这所学校已和全市所有学校同步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教学,靠“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支钢笔”传统教学模式如今已经成了他和全市所有老师们久远了的“乡愁”。
钟子期同学眼中的“困惑”
10月10日,下午六点半,正赶上该市第十四小学放学时间,各班级的学生正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走出校门。五年级同学钟子期向往常一样随着队伍等着走出校园,在他的眼里这几年“困惑”的事可真不少,为啥短短几年学校里来了这么多的新同学,为啥教学楼越盖越多,市第九中学教学楼就在隔壁节节攀高,一点也不比自己的学校差。
作为跟随父母从陕西来到该市就学的外来务工子女——钟子期同学的“困惑”其实正是该市这五年为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大额班”、“择校热”开出的“药方”后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几年,随着该市城南新区不断扩容、人口迅速增加,给市区以南的州二中、市四中和市五中造成很大的就学压力。为破解城区南北教育均衡,该市把在城南新建第十四小学、第九中学纳入每年向市民承诺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先后改善了城南区就学条件、缓解了该区域就学压力。
该校校长仲燕告诉笔者:“第十四小学是2013年投资1700余万元建设的新学校。学校有着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和优质的教学质量,五年间,学校从刚开学最初只招收到200多名学生,已发展到了今年的入学2000多名学生。生源就比5年前增加了10倍,是高质量的教育环境让这所学校的生源变得开始‘拥挤’。”
这五年,该市为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两个无条件”和“三个同等待遇”,即:按学生实际住址无条件安排就近入学,各辖区学校都必须无条件接收;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同等待遇,在入学升学上实行同等待遇,在入学升学上实行同等待遇,在接受教育、入队、入团、编班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像钟子期同学一样在该市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外来流动入昌同学目前有16000多名,极大地提升了外来家庭在这座城市的获得感。
这几天,赵丽琴老师和她的同事胡秀琴每天早晨起床的时间要比平时提前两个小时,因为她们现在要每天坐车1个多小时到城北53公里处的庙尔沟乡中心小学助教,她们执行的这项“任务”,有一个名字叫“教育联盟捆绑”。赵丽琴所在的学校是城区的第八小学,这两所学校进行捆绑,首先要实现师资力量轮岗。这项工程的实施旨在全市实现统一配置教师资源,通过城区学校捆绑农村学校,“优质校”吸纳“薄弱校”,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资源共享。
这五年,该市已组建中小学教育发展联盟总校9所,联盟分校16所。目前,该市以实现教师总交流率5.7%,校长交流率11.3%。五年间,联盟城区学校各具高招,有的重在“课堂突围”,有的重在“教师培养”,有的将教研活动直接放到了农村小学,有的分计划让农村教师到城区小学执教。而且在城区小学规范管理的带动下,城郊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学校的教学差距逐渐缩小。通过校际轮岗,教师由“学校人”转变成了“学区人”,极大地实现了优质师资共享。
从“精品”领航到全域 “开花”
放眼全州教育,多数昌吉人都会觉得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州直的一、二所重点中学外,市一中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信任是最大的鼓励,有良知的学校绝不是靠每年能考走几个重点大学的学子来提升学校的名气,整体实力、综合素质的提升才是一所有温情有良知的学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成才的。走进市一中,“弘道志远”这一校训不仅成为该校浸润每一位学子成长的心灵良药,更是全校教职员工坚守的心灵底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几年,该校先后组织人员赴内地北京、重庆、山东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回来后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符合自己的教学理念。2016年,在该校建校史上实施了一项教育改革。“‘导学精要’魅力课堂和‘三大步’励志教育”的提出,迅速在该校成了师生们谈论的“热词”,这种模式被该校形象的比喻为带动学校腾飞的“双翼”。
该市教育局副局长陈静告诉笔者;“‘导学精要’魅力课堂模式就是本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思维化、思维品质化’的原则,学校初、高中备课组通力协作,备课磨课,反复研讨,编写出符合学情的每一节课堂与学的任务单,课堂上让学生先学,问题充分暴露,师生共同释义,的导学精要;‘三大步’励志教育就是通过学生励志体系、导师育人体系、班级课程体系、学校评价体系、家长委员会体系五大课程体系,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生动力。”
今年5月该校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青年教师课堂大赛”,参赛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学单,制作教学课件和教案,在比赛中,参赛老师通过巧妙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极大地活跃了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如今,这项改革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羽翼渐丰”已得到全校师生极大认可。
创新的背后都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据该校副校长杨德刚介绍,这双带动学校腾飞的“双翼”,每年将产生50万元的资金投入,也就是说,该校每年将为4000余名学子免费提供50余万元的教学资料等成本投入,将有限的资金向每一位学子倾斜,体现的正是一所有温度的校园和教育管理者所具有的大教育视野、情怀和格局。
对于刚上任该校不久的校长龙南飞来说,充满了对学校美好未来的诸多构想。年内投资550万元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已经落成,不久挺立在校园教学楼一隅的这座新建筑内将被植入“智慧芯片”,校园优势特色、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将在这里插上翅膀,成为引领全州、辐射全疆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龙南飞告诉笔者:“对于生活在州府城市的本地人,是多么的希望有一所属于本市的一所一流高中,在市一中高中段基础上办一所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品高中已被列入本市构想,这一梦想即将实现。”
这五年,全市39所中小义务教育段学校,都“各辟蹊径、各显神通”,不断探索特色办学理念,“一校一品”的素质教育办学有声有色。市六小荣获“全国书法教育示范校”、市二中跆拳道和射箭成果丰硕,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市四中荣获“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学校”……
在采访中,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江浩告诉笔者:“今年,全市实现学前三年及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其中高中段免费484万元,学前班每人每年补2800元,这项惠民工程的实施,彻底地解决了进公办学校难,近私办学校贵现象。”
“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全面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发展的时代跨越中,都拥有更多“获得感”,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正是昌吉市砥砺奋进五年来交出的民生考卷。(石洪川)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