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   本网专稿

昌吉市:北部四镇水脉相连 共筑“小江南”生态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0-12 09:20:24
分享

如果把昌吉市近年来对南部山区全域治理称之为精心打造出的“第一生态圈”,中部城区绿色崛起带称之为“第二生态圈”,那么年初以来对北部四镇实施的“碧玉链”工程,则是该市依托水系要精心打造的“第三生态圈”。

去年,昌吉市提出了在北部四镇通过修水脉互补短板、水系连通、水资源合理配置,复生态、美产业共同治理,在该区域达到共建、共荣、共享和共赢的大逻辑生态圈,该市把这一重大规划的实施,称之为“碧玉链工程”。

强势崛起绿色CDP,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之路,

这是该市“十三五”以来,积极探索“北部四镇”美丽乡村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命题。

时近晚秋,新疆天山北坡的昌吉市已流露出阵阵凉意。笔者驱车从市区向北沿六工镇的乡间柏油路前行,道路两旁密密匝匝的垂柳依然充满了绿意,沿途随时可见的芦苇摇曳着洁白芦花随风起舞,驱行八公里进入了该市素有“鱼米之乡”的六工镇集镇区。如果从集镇区依东向西悉数,这里依次布局着六工镇、滨湖镇、佃坝镇、大西渠镇,这片广袤的区域,当地人称之为“北部四镇”。

互补短板,打造一条有故事的水系

9月27日,笔者驱车来到位于该市六工镇以北一个叫“沙梁子”的地方。下车驻足四望,远处农田里少了农民忙碌的身影,大部分农田的庄稼已经收获,田野少了以往的喧嚣,多了一份秋日的静谧。一条宽阔的水渠自东向西延伸,一直消失在远处的绿意中,这条渠叫“引水工程”干渠。

昌吉州水管处工程师宋梁珊指着这条渠说:“这可是一条‘救命渠’,就这条渠让昌吉市北部四镇大部分农田在每年5月至8月用水季源源不断提供着‘生命’之水。这条被称之为‘引水工程’渠的客水渠道,向西延伸63公里,极大地发挥着生命之动能。当地人都会记得,在前年六七月份期间,当时出现了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上游各河流来水出现了锐减,甚至有的支流出现了断流,作为昌吉市下游的这片区域出现了严重的用水荒,可以说,就这条渠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这片区域提供稳定的水源。”

沿干渠向南,走进六工镇集镇区以南的四户坝村,这里则是另外一片天地,一片片碧水荡漾的鱼塘像一串串散落乡间的珍珠,几只白色的水鸟沿塘边茂密的芦苇荡穿梭,颇有一派“江南水乡”的风韵。村党支部书记赵兆旭告诉笔者:“这里每家平均都有20亩的鱼塘,全村共有100多个鱼塘,一年可出产各类水产品5000多吨,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每亩利润可达1万元的收入。这里的人搞渔业养殖靠的是井水,近些年全市实施了最严格的‘井电双控’治水措施,所以说养殖业真正的出路就是走转型升级向高品质、高端优质水产方向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养起了白斑狗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中华绒毛蟹等高端特种养殖。”

当问及这片区域养鱼塘的弃水流向何处去时,赵书记说:“每年捕鱼季后,鱼塘放水大概就到十月份了,都流到下游猛进水库了吧。再说种植业最需要水也就是五到八月份,现在农田不用水了,庄稼都收了,这些水白白流走真有些可惜。”

从六工镇向西走进滨湖镇,这个镇共有七个村,南部靠近城区四个村由于耕地少,靠井水灌溉,北部三个村拥有10万亩以上的土地,以种植业为主用河水灌溉。在滨湖镇,水管站站长徐国兵告诉笔者:“延伸至镇域的干渠来水是三屯河水,目前我们正在修建两条支渠,向东大概3公里把水引到六工镇水库,从东向西大概2公里把水引到佃坝镇,这两条水系工程年底即将完成,这样这条水渠就和东西两个镇水系连通起来了。”

在该镇集镇区,一座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现代“创意农业示范园”朗青畜牧有限公司园区展现在笔者眼前。如今该公司已经实现了一产养殖、二产乳制品加工、三产综合服务融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模式。

在该公司休闲采摘园里,董事长杨勇告诉笔者:“昌吉市提出的在北部四镇打造‘碧玉链’工程,这一构想很好,这是补齐短板、惠民富民的工程。一个绿意扑面、水光潋滟的风情小镇谁不想往?我们这片采摘园近130亩,目前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园子由于缺水,绿化、水系等景观还没形成,只要缓解了用水压力,这片区域的生态会越来越好。”

在离该镇不远的王家沟村,村民王莉经营着水域70亩的三个鱼塘,这个季节她家的鱼塘里已经没有多少鱼了,在她的鱼塘边笔者看到三五个钓鱼爱好者正在垂钓,王莉告诉笔者:“现在天气开始冷了,这个垂钓塘今天能收入三四百元左右。如果能解决了资金问题,明年打算在鱼塘边搞一个休闲鱼庄。”

如何解决该市北部这片区域种植业和养殖业用水矛盾,该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刘鸿雁告诉笔者:“昌吉市的主水源来自头屯河和三屯河,多年来,头屯河干渠源源不断从南部山区流经近100公里滋润着六工镇这片区域的大片土地,其它乡镇主要是通过城西的三屯河干渠进行引水灌溉。我们早在2012年底建成了三工镇西干渠工程,今年我们对这条渠进行了延伸,延伸的这段渠有138米,这样从头屯河西干渠渠首至三屯河西干渠渠首就东西相连了。头屯河的一部分水就注入了三屯河干渠对下游城区及北部水系增加水量。这也是目前已经实施的‘碧玉链’工程的一部分。”

据刘鸿雁介绍,目前全市渔业养殖每年有2000万立方的弃水,得不到合理利用,目前正在通过建鱼塘退水收集渠,将这些水通过建泵站扬水至“引水工程”干渠,通过干渠从东向西循环至北部四个镇进行利用。还有一个就是水“置换工程”,去年该市投入了7000万元,引入5000万方的客水,今年又投资1.8亿,完成1.1亿方的客水来解决水流问题。再就是利用城区的“中水”,就是把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进行生态处理后,达到国家要求的一级A标准的生态水扬水至“引水工程”干渠,让这部分水往西送往胡杨林进行林业灌溉。

提到碧玉链工程,刘鸿雁说:“我市提出打造北部湿地碧玉链项目就是以三屯河、头屯河、城区景观带的水为主动源,以北部镇域的鱼塘为框架,以分布四镇的输水渠系为基础,利用三年时间,依托7座小型水库、236个鱼塘的2.8万亩水域,通过‘客水’调用、‘中水’回用、‘弃水’利用,链接小型水库和鱼塘,形成环状闭合水系景观带。”

智慧碰撞,在北部崛起第三生态圈

构建生态廊道,串联水脉村落景观,激活“水、林、田、塘、库”,以此撬动镇域美丽产业,打造美丽乡村……这一构想的实施为北部四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地振奋了北部四镇人的信心。

北部四镇如何围绕水系产业布局,打造一个个有故事的新村?如何在有限空间写好生态文明文章,这正是赋予当地党委政府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年初以来,该市多次邀请区、州专家,参与对“碧玉链”特色小镇项目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碧玉链”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昌吉州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孟凡刚提出,昌吉市“碧玉链”特色小镇项目规划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遵循科学规律,顶层设计,突出绿色发展,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努力在挖掘生态文化、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项目规划上要秉承城乡一体化、景城一体化的理念。

在滨湖镇,镇党委书记范凤娟告诉笔者:“今后的五年,市委为滨湖正确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指明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推进两清两美一绿、花儿昌吉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湿地碧玉链工程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这些都与滨湖镇的发展息息相关,必将为滨湖镇打造特色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带来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据范凤娟介绍,该镇提出了依托“碧玉链”湿地旅游景区项目,重点打造以北京路北沿、昌滨路为主,北过境公路、环乡路、“引水工程”伴渠路为辅,集生态、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实现旅游业由过境地向目的地跨越。着力实施“滨湖一日游”计划,通过推进非凡花卉种植和销售集散中心、诺亚方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动旅游消费。结合旅游产业规划,在北京路、昌滨路沿线重点打造一批前店后场,集餐饮、住宿、采摘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村,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

发展蓝图“总剧本”已徐徐展开,该市北部四镇都根据地域、文化、产业等特色找到了精准定位。六工镇提出了依托地缘优势,打响鱼米之乡、宜居之镇、旅游之地三张名片,争创新疆“乡村度假旅游基地”这一目标;大西渠镇按照“南工、北农、中服务”发展理念,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佃坝镇依托“菜篮子、果筐子、苗圃子、肉案子”四大特色产业,充分挖掘“碧玉链”文化,打造特色采摘、旅游观光、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镇。

把干净的水系盘活,把美丽的村庄连线,让产业结构变“清”、发展方式变“绿”,让水成为最闪亮的连接纽带,以北方四镇“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为内驱力,激活区域“大视野”生态圈,推动这片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同步转型升级、绿色崛起,这就是该市赋予“碧玉链”最美的诗意构想。石洪川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