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县产业扶贫突出“四新”力求实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9-20 13:46:03
分享

近年来, 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不断快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重点突出新思路、新机制、新产业、新成效等“四新”模式,狠抓产业扶贫,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发力,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产业,有效地实现了脱贫攻坚精准、高效。

独辟蹊径,谋求新思路。尼勒克县是国家级重点扶持县,重点扶持人口大都集中在西部的加哈乌拉斯台乡、喀拉苏乡和苏布台乡三个乡十三个村。尼勒克县委、政府一班殚精竭虑,打破传统性逻辑思维模式,用空间思维的方式思考精准扶贫,用政策做杠杆、用金融作支点、用产业来发酵的办法,换算出了政府+银行+公司+贫困户=稳定脱贫的精准扶贫公式,即政府担保补贴贷款1万元,把1万元作为3万元股本投入到当地有前景的三文鱼养殖企业,按照年利10%的收益为贫困户分红,让800户贫困户在没有出1分本钱的情况,每年浄挣红利。既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又能解决贫困户致富无资金、无项目难题;既能让群众脱贫,又不让银行担风险,实现三方共赢。

党建引领,探索新机制。尼勒克县坚持以党建为“新引擎”、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轴”、党员干部为“主力军”,探索“党建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形成了“一核多元、活力四射”的党建扶贫体系。苏布台乡套苏布台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创新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把所有贫困户都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积极建立产业党组织,推行“党组织+劳务输出合作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夯实党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基础地位,形成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入融合的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作用和优势,按照“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等形式,将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人等紧紧凝聚到了村党组织周围,构建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精准扶贫组织体系。按照“党建富民”工程,加大在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力度,在产业发展链上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依托人才工作室,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因地制宜,开创新产业。尼勒克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项目带产业,产业带基地。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加哈乌拉斯台乡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羊肚菌近200亩,每亩受益3万元。成立尼源茹羊肚菌合作社,鼓励支持贫困对象以土地、山林、牲畜、劳动力及资金等方式入股,探索土地租赁、入股分红等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径,使贫困人口“土地出租挣租金、入社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股利”。 目前,尼源茹合作社已解决该村41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尼勒克县喀拉苏村地处缺水干旱区,村民靠天吃饭,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是自治区重点贫困扶持村。村民以种植旱地小麦为主,由于地质性、气候性缺水等原因,单产很低。但小麦的面筋含量很高,生产出的高筋面粉很受人们青睐,然而苦于没有广泛销路,只能自行消化。驻村工作队决定帮带几个创富典型打破这种局面,于是联系了3家本地的面粉加工作坊,请来伊犁州农牧企业联合会(商会)会长周立新实地走访与坊主们达成协议,由坊主们提供面粉半成品,成品面粉的后期包装、商标设计及申请、销售渠道的梳理、维护由商会来完善。工作队为村民算了一笔账:村里2000亩旱田麦,亩产150公斤,每公斤2.36元计算,亩产值354元。经过深、精、细加工后,亩产值900元,仅此一项村民每亩地就可增收500元以上。

另外驻村工作队还说服村民把800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统一植红花、洋芋、树上干杏、苜蓿等农产品,使村民仅土地租金一项,就由原来的每亩70元提高到170元,让村民收益直接翻倍。为保证调整种植结构后的1万亩红花丰产,工作队跟农业公司达成协议,对57名村内特困户给予优惠措施,由公司免费发放红花种子;对一般村民,采取先发放种子,秋后收成后扣除种子费用的办法,调动农民积极性。据测算,种植红花的效益比种植小麦提高2倍以上,在张玉怀的热心的带领下,村民的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苏布台乡克其克苏布台村是维吾尔族村民聚居的村,村民们有养鸽子的传统习俗,几乎每家都养有几只鸽子。乡党委因势利导把鸽子养殖作为一个产业项目来打造,成立鸽子养殖合作社,联系奎屯市和企业等对口帮扶单位,从内地引进了12000只种肉鸽无偿赠送给村民,同时还免费给合作社制做了鸽舍、鸽笼,为发展肉鸽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

因势利导,实现新成效。引导农村党员瞄准市场、立足于唐布拉风景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和创建全疆“两个可持续示范区”目标,借助蜜蜂之都、岫玉之城、柯绣之乡、百里画廊“四张名片”,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产业,采取因势利导方式,在旅游集散区域着力发展手工刺绣也、特色养殖业、土特产加工业,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旅游产业链集群。如加哈乌拉斯台乡成立土鸡合作社、乌拉斯台乡成立蜂蜜合作社、胡吉尔台乡成立树上干杏合作社,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和技术服务。

由于措施得力,产业扶持力度大、机制新,促进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但拓宽了发展经济的门路,加快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帮助农村党员和广大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陈华林 牛俊娟)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