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泛非绿色长城组织(PAGGW)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会议期间签署合作备忘录。新疆生地所所长雷加强和泛非绿色长城组织执行秘书长Abdoulaye DIA先生分别代表双方签字,共商未来荒漠化防治合作机制和方向。来自泛非绿色长城组织成员国的布基纳法索、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苏丹、乍得及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美国Raintrust组织近40名代表共同出席并见证合作备忘录的签署。这标志着中国和泛非绿色长城组织11个核心国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非洲绿色长城”(GGW)计划及相关行动的实施。
“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由非洲联盟主导,旨在积极应对撒赫尔和撒哈拉地区气候变化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后对当地 社会 、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干旱地区的林地、 牧地 及其他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管理或使用,应对当地贫困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为泛非绿色长城组织成员国实施“非洲绿色长城”工程提供科技支撑;为地区农林牧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以及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开展培训、研究和科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人员互访和交流;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应用。
Abdoulaye DIA先生在座谈会上指出,新疆生地所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荒漠化防治等方面有着长期的知识积累、经验总结和技术优势,这些都能够为“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持。他希望双方能够积极推动备忘录各项内容落到实处。他相信中国,尤其是新疆生地所有能力在土地改良、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推动“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实施。
雷加强指出,非洲和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都曾经面临生态问题和严重的饥荒。中国近60年来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形成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他希望以此次合作备忘录签署为契机,将新疆生地所60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经验、技术在非洲得以实施,得以落地。他认为,协议签署后,双方首先应该加强人员交流和培训;其次,在泛非洲绿色长城组织成员国展示中国成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成果和材料,直观的反映中国对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促进和推动;最后,他希望双方共建非洲绿色长城研究中心,开展科学问题的研究、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等。他相信在和荒漠化的长期斗争中,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撑,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他相信双方的合作,一定能在荒漠化防治建设中取得很好的成果!
双方在共建非洲绿色长城研究中心、加强人员互访和培训、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达成共识。
新疆生地所所长助理、科研处处长刘文江、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新文、 常务副主任孙永强参加备忘录签署仪式。
新疆生地所是中国科学院部署在干旱区从事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荒漠化治理的研究所,研究所建立55年期间,在植物物种筛选,荒漠化治理工程,荒漠生态产业发展中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新疆乃至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认可。1995年,全球荒漠化防治8项成功业绩奖中新疆生地所获得2项。近20年期间,新疆生地所成功的荒漠化防治模式和经验走进非洲,同非洲相关国家在研讨交流、试验示范、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201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中国考察期间给与新疆荒漠化防治成果高度评价,并邀请研究相关人员前往毛里塔尼亚参加非洲绿色长城会议,介绍研究所的荒漠化防治经验;今年8月初,新疆生地所组织泛非绿色长城组织成员国在研究所开展“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成效显著。此次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开启了新疆在非洲荒漠化合作的新篇章,和本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9月6日至16日)的主题“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高度吻合。(蒋慧萍)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