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儿巴哈义古丽和她的11个多民族"父母"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9-14 09:22:49
分享

最美女儿巴哈义古丽和她的11个多民族

在吉木萨尔县南城路社区内的"巴哈义古丽工作室"墙上悬挂这一面面锦旗和巴哈义古丽的事例。其中一面今年7月26日送来写着"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的锦旗最能打动巴哈义古丽的心。因为正是15年来的始终如一、不忘初心才能让她收获11位不同民族的"爸爸妈妈"。

今年42岁的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是吉木萨尔县满城路街道社区的一名民政干事。从2002年12月参加社区工作至今已过了15个年头,工作期间每当遇到家庭贫困的孤寡老人或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家庭巴哈义古丽总会上门了解并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困难。因此她也被老人们亲切的称为"亲女儿"。

我就是他们的亲女儿

满城路社区79岁的失独老人刘国群至今还能回忆起2002年第一次见"女儿"巴哈义古丽时的情形。

"我那时候知道唯一的儿子出意外不在了,感觉天都塌了。老伴天天哭,我们两个都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刘国群说。这时,巴哈义古丽出现在了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的刘国群夫妇身边。巴哈义古丽拉着老两口的手语气真诚的告诉他们自己以后就是他们的女儿。

起初听到塔塔尔族的姑娘巴哈义古丽要当他们的女儿,刘国群老人还有些迟疑。"我当时想我们民族都不一样,怎么做父女呢。"很快巴哈义古丽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刘国群的顾虑。

巴哈义古丽几乎是一有空就会去陪两位老人说话,有时候还会带上她六岁的小女儿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逗老人开心。老人胳膊患有风湿,抬不起来,巴哈义古丽就定期帮老人们洗头洗澡做家务,还会请健康小屋的医护人员定期到老人家里为老人检查身体,逢年过节也会提前准备好年货,去老人家帮着包饺子、贴对联、剪窗花,亲手为两位老人换上巴哈义古丽用自己的工资买的新衣服。

"我们很幸运也很高兴有个这么好的女儿,这么关心我们。是她让我们有了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

2016年,吉木萨尔县"棚户区"要面临改造。刘国群夫妇的房子也在拆迁范围内,由于以捡破烂垃圾为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刘国群夫妇陷入了困境,愁云再次爬上了两位老人的脸。眼看着政府的拆迁优惠补贴就要到期了,巴哈义古丽请来了房产评估人员进行现场评估,积极申请拆迁费以保障老人的养老。终于,在今年三月,老人搬进了舒适的新家。入住第一天,老人就叫上巴哈义古丽和社区的几名干部去吃饭,吃饭时老人哭了,拉着巴哈义古丽的手说:"有闺女真好。"

七十多岁的回族孤寡老人马克明的情况也时常牵动着巴哈义古丽的心。由于常年独居,马克明老人几乎失去了语言能力,生活拮据,2004年巴哈义古丽了解到情况后,为他办理了低保,申请了保障房。还用自己的工资为老人垫付了上千元的暖气费和房租费。

"当看到马克明老人住在黑洞洞的房子时,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滋味,感觉特别心疼,想着这些老人没人照顾怎么行?可能有时候会贴上自己的钱,但那也是值得的。"巴哈义古丽说。

由于马克明老人年事已高,家里也没人给老人做饭。巴哈义古丽就在自己家做饭的时候给马克明老人也做一份,怕老人嚼不烂,巴哈义古丽还细心的将肉剁碎,将食物做软。并亲自打包送过去,遇到有事没时间送饭的时候,巴哈义古丽还会叫丈夫或儿子去送。

老人耳朵不好,敲门经常敲不开。为了方便看望照顾老人,巴哈义古丽向老人建议给她一把家里的钥匙,马克明老人听后立马就将家里的钥匙给了巴哈义古丽。

在社区里像这样的多民族"爸爸妈妈"巴哈义古丽还有9个。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回族。他们有的是身体残疾、智力有缺陷,有的是孤寡老人没有亲人照顾还有的是家庭贫困、经济负担重。巴哈义古丽都会伸出援手,为老人们排忧解难。

除了11个"爸爸妈妈"以外,巴哈义古丽还帮扶过辖区各族贫困家庭28户。山区贫困妈妈4名、各类残疾人6名、残疾儿童5名、贫困中小学生11名、贫困大学生4名,给喀什地区喀拉央村贫困村民捐衣服18件之多,共累计帮扶资金达10万多元。

维吾尔族大姐热孜万古丽·阿不力米提就是贫困家庭的其中一户。2013年热孜万古丽的丈夫患癌症去世,家中还有一个患上脑瘫的大儿子米拉丁·米拉满和年仅8岁的小儿子阿不力米提·米拉满要照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了她身上。巴哈义古丽了解情况后为此东奔西走,为热孜万古丽找到2份家政服务工作,以补贴家里的开支。

巴哈义古丽还筹款为米拉丁买了一台电脑,并抽时间就耐心的手把手教他打字。由于疾病的影响,米拉丁的不能流利的表达,为了沟通往往就需要让米拉丁的弟弟阿不力米提来做翻译。4年过去了,米拉丁现如今已经能独立在社交网站上交友、聊天,四月份还在网上做起了微商,赚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家里的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始终如一 不忘初心

生活中的巴哈义古丽也是三个老人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和两个子女的母亲。15年里为了照顾各民族的"爸爸妈妈"巴哈义古丽对于自己家的事常常是没时间管。

在女儿叶丽扎·阿里很小的时候就经常问巴哈义古丽:"妈妈,你去照顾的爷爷奶奶为什么不是腿瘸就是智力有问题,还特别穷,也和我们不是一个民族的,你难道没有福一点的朋友吗"?巴哈义古丽总是语重心长的告诉女儿:"这些爷爷奶奶需要妈妈的关爱和照顾,不管是那个民族的爷爷奶奶都一样重要,他们都是妈妈和你的亲人"。

如今女儿已经7岁了,现在慢慢理解妈妈的举动。经常和哥哥、妈妈一起去照顾她的11个"爷爷奶奶",力气下干不了重活她就扫地、倒垃圾、给爷爷奶奶送饭。最近,叶丽扎还发动她的同学利用休息时间和妈妈一起去探望照顾社区的爷爷奶奶。尊老爱幼和民族团结的种子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对于妻子的做法,身为中学老师的丈夫也特别支持。有时候,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去看望这些爸妈,他主动要求带上他和孩子。

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说,因为工作职责所在,接触的都是社区的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而且从小受当老师的父亲帮助贫困学生的影响,她从内心里想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现如今每次发了工资巴哈义古丽总是会提前从工资中省出三、五百元孝敬的"爸妈"的钱,用来购置冬天的棉衣,老人家里用的米面油等。"爸妈"成为了巴哈义古丽最牵挂的人。

“作为老人,他们是离不开子女的关爱和照顾;而作为子女,孝敬父母就是我们的天职。在社区的15年里,我很幸运遇到了这么多"爸爸妈妈",今后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路还很长,我会在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努力,继续做下去。”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说,

周维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