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围城”展双翼 显山露水不藏锋 ——走进昌吉市探寻生态新城崛起的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8-14 15:44:05
分享

生态“围城”展双翼 显山露水不藏锋 ——走进昌吉市探寻生态新城崛起的发展路径
北部荒漠牧民骆驼饮水点

前不久,投资72亿元的大型综合康养生态示范项目在昌吉市城西的开建,吸引来了大批媒体记者蜂拥报道。其实在昌吉市像这样的生态项目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回顾“十二五”期间,昌吉市共相继投资1000多亿元在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经济转型、南北部生态治理等重大领域,其中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资金就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极大地推动并引领着昌吉州经济迅猛发展的步伐,一个绿色生态新城的昌吉样板,正“显山露水”大踏步实现着从城区“盆景”式发展到全域融合“风景”式发展的历史性嬗变。

如果以东临的乌鲁木齐市作为昌吉市经济奋进追赶的目标,那么用“孔雀东南飞”来比喻昌吉市再贴切不过了。从地图上看,如果以昌吉市南北向为纵轴,向南直抵天山北麓的一号冰川,此地段被当地人称之为南部山区, 向北直抵新疆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被当地人称之为北部荒漠。南北绵绵260公里,这双巨大的双翼如今正腾飞在北天山这片广袤的冲积平原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疆昌吉市这座东联西进的桥头堡城市迎来了大发展、大腾飞的历史机遇,中部市区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经济迅猛崛起,一度晋升为全国县域经济50强第24位。

回望眼,由于受自然环境、当地财力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南北生态保护治理一度发展迟缓,成效不大,这双南北伸展的“沉重翅膀”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腾飞的瓶颈。“一花独放不是春”,中部城区发展了,但作为钢板一块的南部山区和北部荒漠地带如何发展?有山,有水,怎样才能有好风光?要GDP还是要青山绿水?

近日,笔者深入昌吉市南部山区、北部荒漠沿着该市“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实地采访,探寻当地党委、政府的生态“突围”路径。

一个诗意的地方

“冰川环抱着草原,雄鹰盘旋在雪山,圣洁的雪莲……”从昌吉市城区向南,一直到北天山一号北川,奇美无比的北天山自然风光,峰峦叠嶂、河水浩荡、原始森林绵延纵深……就在昌吉市南部山区脚下,多年来居住着三个乡镇,庙尔沟乡、阿什里乡和硫磺沟镇,曾经的游牧民族像一颗颗星星,散落在这片广袤的山区。就在这片被当地人称之为“南部山区”的地域,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在她的地下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煤。据悉,目前已探明煤资源29亿吨,远景储量500亿吨。

守着一座“富矿”,还愁当地经济不能腾飞?

曾几何时,当地人正经历着从一个农耕文明向工业新城迈进的艰难历程,和全国大多数发展中城市一样面对捉襟见肘的脆弱财政,经历过过度追求GDP、过度依赖资源、过度开发的囧途。据了解,早在2006年,位于南部山区的硫磺沟镇广大区域内先后有49家大大小小的煤企在这里日以夜继的开发,大大小小的运煤车日夜穿梭,当地道路沿途灰尘、煤尘遮天蔽日,当地生态一度出现了失衡。

要GDP还是要青山绿水?

昌吉市煤炭局总工程师刘芳红告诉笔者:“早在2007年,昌吉市就针对产能在3万吨以下的小煤企进行了治理,相继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的小煤企。也就是说,当时昌吉市每年就要减少至少1个多亿的财政收入来换取我们的生态。‘十一五’期间昌吉市依法关闭取缔小煤矿30家,‘十二五’期间又依法关停小煤矿16家。2017年,昌吉市出重拳对14家产能30万吨以下的煤企下达了淘汰退出通知,并提出用3至5年时间,实现现有矿企达到‘绿色矿山花园式煤矿’这一目标。”

8月8日,笔者驱车深入南部山区硫磺沟镇进行了实地走访。在央企屯宝煤矿,该煤矿总工程师吴玉海告诉笔者:“作为年设计产能120万吨的央企,近几年同样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难过程。面对国家生态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产业链上末端企业,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走一条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2013年,企业投资1000多万元对矿区井下水及生活用水进行了生态处理,并实现矿井水零排放。2015年,企业投资2个多亿的洗煤厂项目投入运行,今年,企业积极响应昌吉市提出的‘两清两美一绿’行动,预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生活区煤锅炉进行煤改电升级。”同样宝平煤矿今年对产业生产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并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洗煤厂,同时对矿区进行了绿化改造,目前厂区已实现绿化面积40%以上。

作为先有矿区后建镇的硫磺沟镇如何改变历史遗留下的这片区域的生态回复?

该镇党委书记刘磊满怀信心,他告诉笔者:“早在2012年,昌吉市就成立了矿区综合治理小组,并常年驻守矿区,尤其是这几年,昌吉市提出了‘重拳’整治南部矿区,及时出台了查处南部矿区违法开采矿产资源工作指导意见和责任追究办法,私挖盗采行为已得到全面遏制。至于被关停的煤矿留下的‘天坑’,我们已与山西的一家专业机构进行了接洽,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专业机构,科学分析这片区域的生态形势,直面和解决问题,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就加强镇域生态保护整治作出部署和全面治理。”

从该镇沿着昌庙公路(从市区到老庙尔沟乡)一路南行,随行的该镇党委书记刘磊告诉笔者:“就这条道路,以前从市区通往老庙尔沟乡开车至少要用2个半小时的路程,由于是砂石路非常颠簸,现在都是柏油路,1个多小时就够了。目前昌吉市已在南部山区即将开通三条道路,一条是南部山区伴行公路,目前已经立项;一条是S101线,这条线是从乌鲁木齐至硫磺沟镇再经过阿什里乡直通呼图壁县;再就是这条昌庙公路,这样三条通达南部山区的大旅游交通道路网格局就形成了。”

从镇区乘车大约8公里,笔者来到楼庄子村,该镇党委书记刘磊指着不远的一片施工现场说:“这片区域,就是我们去年的招商引资项目——硫云花海农业观光园,这个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占地1200亩地。我们不能守着一座金山,让当地农民找不到致富的出路,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头屯河、天然胡杨和雅丹地貌,重点打造杏花村十里旅游长廊,让当地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让当地农民发展成产业链上的正真主人。”在项目现场,笔者看到各色的花卉已竞相吐蕊,渐次开放,紫薇花、玫瑰花、月季花等十几处观光景区已初具规模。

在楼庄子村,笔者来到维吾尔族村民阿不来提·斯坎旦尔家,一栋整洁的四方小院内种植着杏子树、西红柿、葫芦、草莓等各种植物。73岁的阿不来提·斯坎旦尔指着院子里的杏树说:“如果你们早些时候来,就能吃上杏子了,这个季节杏子已经没了。”通过与阿不来提·斯坎旦尔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村民阿不来提·斯坎旦尔是从乌鲁木齐市法院退休的干部,退休后的他想找一块理想的地方盖栋房子过田园生活,最终选择了这个地方。他说:“这个地方空气好,适合养老。”据该镇党委书记刘磊介绍,楼庄子村今年已被自治州确定为州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并计划投资2000万元对该村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打造。

在离该村不远的清水泉度假村,老板魏周臣告诉笔者:“今年,尤其是这两个月,由于昌庙公路的贯通,从市区到度假村不到一小时的路程,来度假村的游客出现了历史性的小高峰,并出现了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堵车现象,仅最近两个月就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在谈到今后的发展,魏周臣说:“借助昌吉市南部山区转型发展这一契机,明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将度假村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发展绿色生态采摘园、拓展中心、水上乐园等项目将该园区打造成旅游集散基地。”

谈到愿景,镇党委书记刘磊信心满满,他说:“目前昌吉市已陆续投资20亿元,用三年时间将对这一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镇域经济主打产业由采矿业向旅游业转型发展,通过吸引一批绿色环保产业项目的入驻,打造生态集聚区,让这片曾经一度生态失衡的南部山区华丽转身,并顺利实现国家4A级景区这一目标的嬗变。”

让沙漠“角斗士”告别“孤独”

从昌吉市区向北100余公里,在这里沙漠、戈壁与绿洲并存,生命与死亡决斗,新疆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像一条难以驯服的“沙龙”时刻觊觎着昌吉市北部大片的土地,并伺机南移。从地图上看,东西宽约67公里,南北长纵深170多公里地带被当地人称之为“北部荒漠”,他就像一把利剑直刺沙漠南缘。在这长条状地域上,生长着梭梭、红柳、胡杨等多种植物,多年来他们集聚在一起就像一群孤独的“角斗士”挥舞着利剑同沙漠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据说,近20多年来昌吉州荒漠化土地年均扩大51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面积。

昌吉市北部荒漠区总面积为490万亩。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迅速吸引了100多家农场主在这里垦荒种地,致使梭梭、红柳、胡杨等沙生植被大面积减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渐突出。

早在2003年,昌吉市就成立了北部荒漠生态保护管理站,随即又出台《昌吉市北部荒漠生态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为荒漠区的规范与保护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片广袤脆弱的土地生态环境改善甚微。

“十二五”期间,昌吉市牢牢把握生态立市这一根基,深入实施乌昌区域生态联防联控和“蓝天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造林绿化行动,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市和自治区级生态市。自去年来昌吉市提出了将利用2年时间对该区域的20余万农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为这片脆弱的生态林彻底减负。

如何退?如何还?

近日,笔者深入北部荒漠地区进行了走访。

驱车近三个小时,笔者来到一个叫“北沙窝”的地方看到近千亩棉田由于得到井水的及时灌溉长势郁郁葱葱,而农田周边广大的地域零星的生长着低矮的梭梭林,由于严重缺水,这些梭梭林间杂着枯死的干枝匍匐在烈日下,十分乍眼。

农场主老王(化名)告诉笔者:“这片区域的土质非常好,非常适合棉花、油葵、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如今根据昌吉市的政策,要求每年至少要拿出12%的合同面积进行退耕还林种植梭梭林。”在他家的田间,笔者看到已有200余百亩的梭梭幼苗已经茁壮成长。像老王一样,目前在这片地区的100余家农场主,正按照昌吉市退耕还林规划也相继种植起了梭梭林。

> 八月的戈壁热浪滚滚,低垂的植被在烈日下反射出刺眼的光。随行的北部荒漠生态保护管理站站长赵文朝说:“在这样区域,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壮烈的景观,我们的护林员每天都要穿行在这广大的区域进行巡查,同乱挖盗猎不法分子进行斗争。”

沿着裸露的的戈壁,驱车向东南方继续穿行1个多小时,来到哈萨克族牧民赛力克家中,赛力克作为从南部庙尔沟乡搬迁下来的牧民,已在和谐二村有了新家,但他还是不愿离开这片戈壁,目前他继续从事着养殖,70峰骆驼继续在这片荒漠中顽强地生活着。他说:“现在的这片荒漠已和前些年很不同了,最大的难题就是牲畜的饮水问题,这些骆驼只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主要是依附于身边这片农场,我每年冬季帮助农场主管理农场,他们夏季就给这些骆驼提供水源,互相依靠。如果这片农场退耕还林后没有了井水,这些骆驼的出路还不知道在哪?”像赛力克这样还继续从事放牧的牧民在该区域还有近30户。

在谈到如何开发利用保护好这片资源,北部荒漠生态保护管理站站长赵文朝说:“去年,新疆昌吉北沙窝国家沙漠公园项目已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公园规划面积3000公顷,公园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漠公园是以沙漠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荒漠生态、合理利用沙漠资源为目的,在促进防沙治沙和维护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公众游憩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区域。”

笔者从一份《新疆昌吉市北沙窝国家沙漠公园总体规划》方案中看到,项目规划建设期8年,共分三个阶段。近期为2016~2018年,计3年;中期为2019~2020年,计2年;远期为2021~2023年,计3年。主题公园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工程,重点解决野生动物救护和饮水点;植物景观工程,通过飞播造林330 hm2,建设防火瞭望塔,设置防火监控系统,购置病虫害防治设备;科普宣教工程,通过建设植物园、沙产业示范园、野生动物饲养园和科普宣教长廊;基础设施工程,就是包括沙漠公园大门、停车场、外部道路、水电基础设施等;景区景点建设工程:建立沙漠体验园、沙漠生存极限挑战园、沙漠露营、沙漠采摘园等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立一座面积为3000m2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立购物设施,在游客中心设立医疗救护室。

> 该市林业局局长刘新江告诉笔者:“北部荒漠的治理,主要是首先要解决地下水补给问题。近年来,昌吉市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出了三屯河、头屯河生态廊道发展战略规划。以北部四镇为突破,依托湿地“碧玉链”工程建设,构建水系、景观、产业串联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再就是我们将科学利用每年有近5000万立方的雨水汇成的洪水,再加上城区污水二次利用近1000万m3生态水,我们通过把水利设施进行改造,把这些水资源引入北部荒漠地区,在北部荒漠打造出一片十万亩的湿地公园,使这片荒漠的生态得到很好的恢复。”

笔者从该市水利局了解到,2017年昌吉市计划投资8.21亿完成14项水利工程,包括建设防洪工程、引用“500”西延干渠客水配套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提升改造工程、湿地碧玉链水利工程。

据昌吉市水利局项目办主任刘鸿雁介绍,湿地碧玉链水利工程,规划范围为六工镇、滨湖镇、佃坝镇和大西渠镇北部四镇,规划涉及范围内耕地面积为25万亩,水产养殖总面积2.88万亩。工程主要以头屯河、三屯河、鱼塘弃水、再生水为依托,以现有输水渠系为基础,通过合理收集三屯河洪水资源,形成“分部利用、梯级调水”的思路,在北部碧玉链区域达到连续流动的水面,通过中心水系、环状水系、网状水系等多种水系空间模式,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将水工程、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使昌吉市城区北部的水景观形成规模化效果,项目计划分期建设2020年完工。

笔者从昌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7.12亿元完成农村饮水、努尔加水库、三屯河灌区改造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达90%以上。五年来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有效落实,井电双控成效显著,填埋非法机井340眼。耕地保护、国有农用地管理持续加强,清退非法开荒地4万亩。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

目前,昌吉市将依据“东联、西拓、南进、北优、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方向,以生态、水系、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线,加快“一城两园三河一链”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到2020年农业用水比重降至85%以下。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让各族群众生活在青山碧水间、蓝天白云下。(文/石洪川 摄/佘未来)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