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拜城县兰干村:汤根社和591户维吾尔族村民的团结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8-08 13:23:04
分享

新疆拜城县兰干村:汤根社和591户维吾尔族村民的团结故事

汤根社跟年轻时的好友经常聚在一起聊家常

新疆拜城县兰干村:汤根社和591户维吾尔族村民的团结故事

汤根社经常教维吾尔族村民种植技术

已经在拜城县察尔齐镇兰干村住了35年的汤根社,现在是村里592户中唯一一户汉族村民。

虽然牙已掉,须发已见白,但汤根社仍被村民叫做“小汤”,被叫了35年,即便他用一口陕西味十足的维吾尔语跟村民聊天也毫无违和感。

被叫了35年“小汤”的汤根社,他的人生轨迹在35年前从陕西渭南县农村位移到了新疆拜城县察尔其镇兰干村,每天,“小汤”都会带着妻子程小芳去地里干活,感觉这个林间小道就是他们通往幸福的甜蜜之路。

35年来,汤根社始终没有将自家的院子打上围墙,他对入户走访的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拜城县察尔其镇兰干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说,村里的维吾尔族村民比他的亲人还亲,他说,有了维吾尔族乡亲们的守望相助,有没有院墙都一个样。

在劳动中学语言

1982年投奔姑姑来到兰干村的汤根社还是个小伙子,由于语言的不通,被村里的同龄人笑称为“哑巴”,每每如此,汤根社总是憨憨的笑着跟他们用手势比划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二年,回陕西老家完婚的汤根社就以“新疆是个好地方,人好地多能吃饱饭”的理由,将新婚妻子程小芳接到了兰干村,住在姑姑家。

没多久,略懂汉语的老支书找到了汤根社,动员他到离村里三公里外的戈壁滩开荒,为不善农活的村民做个榜样——种出庄稼。“老支书说,那片地让我随便种啥都行,地里的庄稼不用交集体,全归我自己。”汤根社说,当得知老支书已经年过百岁的父亲也在那块地上种地时,当即表示愿意。

“老支书的父亲是个好人,经常叫我们到他房子吃饭,还给我们教维语。”汤根社最初的维语从简单的使唤耕牛开始,“当时我用我们陕西‘啾’让牛走,结果牛动也不动,后来才知道,村里让牛往前走都说‘塔普’,‘镰刀’‘叉子’在维语中叫‘乌尔尕克’‘阿尔拉’(均为音译)。”

当年,汤根社在戈壁滩的400目的葵花和胡萝卜大丰收,村里的人都来参观取经。

就这样,在劳动中学来的语言成为汤根社跟村里人共同语言,即便汤根社操着陕西口音且发音不准的维吾尔语经常惹的大伙儿善意的大笑后,总能得到标准的答案。汤根社说,他们的友谊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在彼此的心里扎下了根。

维文版户口本:我在新疆有家了

这种在语言上沟通的误会还出了一个有历史背景的“玩笑”。

“有一天,老支书问我是哪里人,我说,陕西人。”汤根社说,当时老支书他姑姑祖籍是河南省,结果不久后,老支书就专门给汤根社送来一个写满维文的户口本,告诉他,这是他的户口本,“反正也不认识,第一感觉,兰干村承认我了,我是新疆人了,我在新疆有家了。”

户口有了,赶上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汤根社在村里跟村民无差别的分得了30亩农田。然而,户口本引发的“玩笑”在几年后儿子上学时,成为一家人至今的饭后谈资。

“当把我户口本上的祖籍翻译成汉字后,发现,我的祖籍是河南省陕西县。”汤根社说,原来老支书认为我跟姑姑应该是一个地方的,再加上我说我是陕西人,就写成了“河南省陕西县”,每每说起这个“玩笑”,汤根社总会说一句,“老支书是个好人,他看我们住地窝子,专门砍树给我们盖了在新疆的第一间房子。”

没有院墙的家

5月5日,在汤根社回陕西为女儿完婚的前一天清晨,他最好的朋友之一司迪克·吾甫尔夫妻和热合曼·吾司曼夫妻先后提着一大包核桃来到汤根社家,将攥的邹邹巴巴的50元钱塞到汤根社手里。

“回去跟老家人说,这是兰干村兄弟家里树上的核桃,钱在路上买点吃的,当个路费。”汤根社没有拒绝司迪克·吾甫尔,因为他知道,拒绝了就是伤了兄弟的心。

从他是小伙子来到兰干村到现在嫁女儿,已经整整过去了35个年头,这期间,他从完全听不懂维吾尔语到从集体劳动挣工分中学会“镰刀”“叉子”在维吾尔语中叫‘乌尔尕克’‘阿尔拉’(均为音译),再到用带着陕西口音的维吾尔语跟村民无障碍交流,汤根社跟兰干村维吾尔族村民在劳动中结下的友谊,让他们彼此的信任可以在出远门时将家里的钥匙交给对方。

“他非常信任我,把房子的钥匙都给我们了,让我帮忙看好他的家,他的牛羊和庄稼。”热合曼·吾司曼和司迪克·吾甫尔说,一把钥匙传递的是无比的信任,在汤根社夫妻回陕西的二十多天里,他俩成为汤根社那个没有院墙的家的守护者。

“二十多天,苞谷比村里其他地里长得都高,没有一根杂草。”汤根社一边站起来用手在胸前比划苞谷的高度,一边激动地说。

“这不算什么,都是一个村的。”热合曼·吾司曼说,二十几年前,汤根社的一个举动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那年古尔邦节,他们两口子提着礼物到我家拜年,那一天,我觉得,他们是我最尊贵的客人,后来,我们互相走动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村里的人也都会在春节的时候去他家串门聊天。”

守望相助:35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一村的亲人

如果说,来自汤根社的信任让村上的维吾尔族村民感到被尊重,那么,来自村里人的帮助,让汤根社更感到远亲不如近邻。

“地里的或忙不过来,只要喊一下,村里的人都会来帮忙,给他们钱,他们还生气,说,平时你种的菜给我们都不要钱,我们出点力气给你帮个忙还要啥钱。”汤根社说,人与人处的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由于他家住在村口,当遇到农忙的时候,村里的人就会让上学的孩子到汤根社家里学习等着父母来接。

“唉!一晃35年了,从小伙子到现在已经是老汉了,这辈子最大的收获就是能遇到这一村维吾尔族朋友,这一村亲人。他们说话直,从不藏着掖着,交流起来没压力。”汤根社说,他这辈子的生活经历是很多人无法感受的。在汤根社的语言中,民族团结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这个没有院墙的院子里跟老朋友聊聊天,吹吹牛,大笑几声。

程小芳说,这个周六,她已经约好了村里的几个要好的朋友去逛巴扎,就算是不买东西都觉得生活很惬意。

现在,汤根社跟591户村民的故事因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访惠聚”驻兰干村工作队的宣讲,正在察尔其镇流传开来,这看似平凡普通蕴含着民族团结大道理的小故事,潜移默化地以正能量的形式在察尔齐镇影响着更多的人。

宋立人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