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讯(记者姚彤 通讯员热娜报道)幸福村,是哈密市伊州区东郊开发区的一座新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疆众多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一员,居住着4个民族的1300多名村民。
7月1日是党的生日,村里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全村人一起收看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电视直播,每每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大伙儿都热烈鼓掌,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很难想象,这些意气风发的村民,曾经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山深处,都是深度贫困户。
去年10月,村民从大山深处搬入幸福村。半年多过去了,村民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幸福村,探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
怎么搬
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宽阔的健身广场、七彩的幼儿园和小学、设施齐全的养老日托站、崭新的安居富民房、泛着新绿的灌木草坪……“加克斯!加克斯!”巴斯提现在是村维稳巡逻队队长,随他一起走在幸福村,感觉真的很好。巴斯提形容幸福村就只有一个字“好”。
“那时候看着一户一户陆续搬走,我特别急。”如今坐在80平方米、水电气齐全的新房,看着维吾尔语版的都市剧《爱情自有天意》,回想曾经在伊州区天山乡榆树沟村放牧的生活,巴斯提感慨万千。
“你那时候怎么不搬?”“没钱!”
钱,是许多生活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最大的难处,很多人就连党和政府补贴大部分、自己只需掏一两万元就能住上的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房都盖不起。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目标。随着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一步步深入,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深度贫困农牧民如何脱贫成了哈密市的重点。规划一个易地搬迁新村的想法被提上议事日程,幸福村雏形初现。
搬肯定没问题,大伙儿都等着呢。可是,新村建设的4亿多元经费从哪里来?各类预算、专项资金加起来也就五六千万元,缺口太大。
脱贫攻坚是硬任务,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硬骨头。哈密市委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创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模式,采用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的办法解决了3亿多元的资金缺口。
“虽然幸福村建设投资很大,但有一半多资金是用于回购长河集团原东郊农业产业园的。产业园的果木已经进入盛果期,依托优势产业还贷,没压力,没问题。”哈密市伊州区东郊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幸福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杨艳娟说。
怎么稳
“搬下来是第一步,稳得住是基础,民族团结是关键。”杨艳娟是党支部书记,大家的主心骨。她心里明白,全村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4个民族,来自4个乡镇8个村,民族团结搞不好可稳不住这些搬迁户。
“邻居们开斋节、古尔邦节一起过,春节、端午节也都是一起过。”加合亚·阿合哈尔依和巴斯提住对门,在村中心小学教综合实践课,“孩子们做手工、写作文,民族团结题材最多。”
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管理极大促进了幸福村的民族团结,大伙儿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稳住搬迁农牧民有了群众基础。
“一些搬迁的农牧民思想比较落后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矛盾也是因此而起。思想不提升,幸福稳不住。”杨艳娟说。
“幸福村好不好?”“环境挺好,就是规矩太多。”
“那再搬回牧区?”“山里太苦了,孩子不能再受苦。”
村民恰木起初并不适应幸福村的生活,别看现在当保安维护菜市场秩序干得挺好,可当初他是连红灯停绿灯行这些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愿意遵守的人。恰木曾想过搬回去,但和幸福村一比,牧区条件太差了,特别是孩子上学是大问题。“不能让孩子和我一样,没知识、没技能、不懂法。”恰木说。
为了提高农牧民思想认识水平,幸福村采取“学、讲、活动、培训”四种形式对农牧民开展思想教育,每晚组织双语和法治学习、每周一升国旗时宣讲民族团结、对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进行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举措渐渐让幸福村村民有了新面貌。特别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让幸福村村民有了牵挂,结对认亲的干部也给村民鼓劲加油。“我们在感情、生活、生产各个方面都已经离不开幸福村了。”恰木说。
怎么富
“首先是有事干。”杨艳娟介绍,幸福村有劳动能力的670人中,通过安排社区公益性岗位、在附近企业就业、到城区自主就业等方式,已有214人实现稳定就业。下一步企业还将解决110个就业岗位,农业产业园扩大经营后还能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今年可以实现一户一就业的全覆盖目标。”杨艳娟说。
就业的人多了,也激发了其他村民改变生活的热情。“这个小超市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阿尔根自豪地说。他是残疾人,生活不顺曾让他脾气暴躁,染上了酗酒、打架的恶习。看着邻居们通过就业改变了生活,他萌生了创业念头。社区立即安排包户干部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办理了工商税务登记、烟酒专卖证。小超市开了起来,他酒戒了,邻里关系顺了,生活更是一天天在变好。
“其次是能致富。”杨艳娟说,深度贫困农牧民极易返贫,脱贫不是最终目标,一定要实现致富、实现小康。
“农业产业园给每人分了3亩大枣地,一年分红1200元;政府给每人买了10只母羊,托养在合作社,每年收入1300元;老婆和我年工资48000元左右;草场补贴每年12000元。”巴斯提一笔一笔算着收入账。他家4口人,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
“根据你本人申请,经区乡村三级核查,你家已经达到国家脱贫标准,符合退出程序,现予以确认。为鼓励脱贫光荣,各项扶贫政策持续到2019年。”巴斯提高兴地拿出他的脱贫证,一字一句念给记者听。和巴斯提一样,全村人都享受着易地扶贫搬迁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好政策。
幸福村还致力于教育扶贫。今年夏天,村里最大的事是6名学生报考疆内初中班。“我不但要考上疆内初中班,还要考内地高中班,还要上一流大学。”迪力夏提·加尔肯说起志向信心满满,“我要把幸福村的好日子告诉更多人,学好知识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幸福村的幸福事永远说不完,有全村人团结一心建设家乡,这里会越来越美,村民会越来越幸福。”杨艳娟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