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疆军区“卫国戍边模范连”官兵的家国情怀
从“老大难”到“心窝暖”,今日巨变从哪里来?连队党支部经常联系红其拉甫口岸巨变、连队建设新成就和边境牧民生活新发展,引导官兵看变化、思党恩、报党情,坚定改革强军信念,争做卫国戍边模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海拔5283米的47号巡逻点位上,却传来了官兵们爽朗的谈笑声。“刚来红其拉甫时,感觉真是一片荒凉”连长杨映伟开门见山,“我在连队呆了5年,天天见证连队新变化:通上了长明电,电视不再是摆设;打成深水井,安装了净水设备,吃水再不用顶风冒雪去小河沟拉;移动、联通、电信的手机信号已经全部覆盖营区,告别了‘通信难’……”
赞成就话变迁,义务巡边60年的牧民巴亚克父子首先想到巡逻路上的变化:“以前连队巡逻不是骑牦牛就是骑马,现在有了各种类型的高原巡逻车,修了边防路,巡逻起来便捷多了。用不了多久,我们也许就要光荣‘下岗’啦。”
连队军医杨善文抚摸着界碑高兴地说:“要说新变化,我是最开心的,自从吸氧工程实施以来,制氧站在连队安家落户,战士们吸上了床头氧;心理治疗室、富氧训练室相继建成,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也走近边防官兵;上级随时能派出直升机支援保障,官兵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黝黑的种植员王利军说:“过去冬天的帕米尔高原一片荒芜,现在有了温室大棚,10多种绿色蔬菜长势喜人,大雪封山也不再愁没菜吃。”
“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党的关怀就没有边关哨所的新变化。”指导员王立总结道,“今昔巨变,是因为党的温暖照进了边关,照进咱每位官兵的心坎里。”
“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喧嚣的人流,脚踏帕米尔的冰雪,守护着祖国的边境;为了神圣的界碑,为了边关的安宁,我们愿默默地奉献青春……”巡逻路上,一首《国门卫士之歌》响彻云霄。
从“守得住”到“打得赢”,胜战能力从哪里来?
使命在肩不等闲
“嘟嘟嘟……”清晨,营门外硝烟弥漫,警报骤然响起,一场营区处突演练拉开帷幕。
“各小组按预案就位。”官兵们迅速携带武器装备,展开战斗队形,冲向各自点位。心战组用多种语言喊话,火力组迅速占领制高点,抓捕组随时准备前出,官兵们迅速布下天罗地网。
像这样不打招呼的战备演练经常在连队上演,官兵人人脑子里有任务,心中时刻装着敌情。3年来,连队参加上级组织的10余次紧急战备拉动考核,次次都是全团第一。
生命有禁区,备战无盲区!在这个被人称作“躺着也是奉献”的海拔最高的国门,不仅要守得住,更要打得赢。
“恶劣天气,正是练兵好时机!”去年寒冬,一场大雪突然而至,温度骤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按照训练计划,连队当天进行战术课目训练。“这么大的雪,要不要改为室内战术理论学习?”官兵没有丝毫迟疑,迎着凛冽的寒风扎进雪海,班组协同、山地搜索,冲杀声此起彼伏,响彻雪域高原。
高原终年积雪,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站着就相当于负重25公斤,训练难度可想而知。
海拔高,连队训练标准更高。一年四季,连队按照实战化训练的标准要求,雪天练战术、低温练潜伏、大风练射击,一次次风雪锤炼,练就了官兵过硬的打赢本领,干部骨干个个都是“边防通”“活地图”。
使命在肩,刻不容缓。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数十年如一日,直面现实困难挑战,矢志锤炼打赢本领,出色完成了边防巡逻、战备执勤、国防施工等多项重大任务,在上级组织的边防执勤能力评估考核中,连续多次夺得第一,在雪域边关筑起坚固屏障,用青春和生命守卫着防区内的每一寸国土。(邵敏 许必成 李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