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儿井,历时8年,经过五期新疆坎儿井抢救性保护加固工程的实施,如今已有164条濒临干涸的坎儿井重新焕发生机,流淌出清澈的井水。
5日,记者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加依村看到,被当地群众视为“生命之水”的坎儿井水正沿着一条明渠流进农户家,或用于日常生活,或用于农田灌溉。
坎儿井是新疆各族群众根据气候干旱,风沙大,降水量极少的自然环境特点,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人工掏挖而成的古老地下水灌溉系统。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新疆遗存坎儿井1540条,其中只有25%有水,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等地。
为保护好这项文化遗产,使濒临干涸的坎儿井重新焕发生机,2009年,新疆坎儿井抢救性保护加固工程在吐鲁番市拉开帷幕。国家文物局先后投资9317万元,对全疆164条坎儿井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固,加固竖井1.5744万个,掏捞清淤明渠、暗渠近714公里。其中,吐鲁番市抢救性保护加固坎儿井130条,加固竖井1.37万个,掏捞清淤明渠、暗渠近650公里。
为解决保护加固难题,自治区文物局按照“先急后缓、先远后近”原则,先后挑选近250名掌握传统掏捞技艺的维吾尔族农民进行集中培训,结合现代手段,带领当地农民对坎儿井进行“自救”。
说起抢救性保护加固坎儿井的事,加依村85岁的村民吐尔逊·赛依都力很是激动:“原来嘛,村民修坎儿井,自己掏钱不说,还时常面临塌方、被石头砸伤等危险,现在政府不仅给加固坎儿井的村民配备了专用工具、给每人买了人身安全保险,还发工资呢!没想到,修自己的水源,还能得到这么多实惠,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坎儿井抢救性保护加固工程,也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对新疆坎儿井进行保护,该项工程目前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王卫东说。
据新疆坎儿井研究会统计,加固后的坎儿井出水量比过去平均增加了30%左右,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
“更重要的是,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农民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吐鲁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雪冰说,“今后,我们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让坎儿井得到更好的保护。”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