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追梦人——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5-24 07:27:55
分享

初见李浩,一身蓝色的飞行服,与戈壁相匹配的皮肤,个头不高但也算挺拔有力,脸上一片云淡风轻,少许的皱纹也掩不住年轻时的帅气,这样一看,没什么特别,是个普通人。

天命之年,激情不减,退休之际,从头再来。从军37年,五次转隶,走过白山黑水,齐鲁大地,踏过江南水乡,辗转万里来到戈壁,飞行员李浩,用足迹飞出了一条壮美的航线,用飞行书写着不菲的一生,如此这般,实在不普通。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从边疆到内地,从空中到地面,从座舱到方舱,从舵杆到键盘,李浩实现了完美华丽的转身。

然而李浩说:“其实我就是个普通的飞行员,我喜欢飞行,飞行是我的职业,我只是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无人机事业做点贡献。”

蓝天追梦人——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心有所信,经略空天

飞行,是李浩从小的梦想。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唯一的一件玩具就是一架木质的小飞机,那是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李浩对它视若珍宝。18岁那年考入航空学院开始自己的飞行生涯,一飞就是30年,从初教机到高教机,再到战斗机,从普通单位飞到王牌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该有的经历他都有了,该有的荣誉也都有了,2011年就达到最高飞行年限,本该退休的李浩,此刻却奋斗在西北戈壁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继续着他接触无人机的第七个年头。

在军队建设需要他的时候,一个电话,他就重新上阵,开始全新领域的探索。在记者问起为什么没有选择退休而是在年近半百选择开无人机时,他这样说:“看到以前退休转业的战友,他们的日子确实过得不错,但我觉得放松下来,人就没精神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我个人还是喜欢飞行,做我喜欢的事,我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地方航空公司开出高薪聘请李浩,他都不为之所动,“有了房有了车又能怎么样,价值感一旦丢了,幸福还有什么意义?”

几次转辗,驻地环境越来越差,他的心里也有些愧疚,妻子年龄越来越大,女儿工作还没稳定,自己却离她们越来越远。但每当他想起自己是首批改装无人机飞行员,正在为我军无人机事业做贡献,就觉得身上的责任很大,加上妻子女儿的支持理解,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作热情就高涨起来,不曾消减。

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在大家的眼里,李浩是个把握细节,工作严谨、追求完美的人。徒弟陈永超说老师对他们要求高严,标准高,“飞行没有差不多”这句话时刻警醒着他,促进着他。

虽然48岁从零开始学习无人机的知识,现在的他已然是个无人机“专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操作实践,都是行家里手。2012年,上级准备在全军某演习中进行某型无人机实弹攻击。那是我军新型无人机装备部队后的第一次打实弹,其重要性和风险性不言而喻。在部队领导问“怎么打,谁来打”的时候,在其他同志顾虑打不好怎么办的时候,李浩站起来说“我来打!”不负众望,打的漂亮。问起李浩“你就不怕担风险吗?”“作为首批接装的无人机飞行员,我们不带头打头阵,这个风险还要留给谁?”李浩的回答朴素有力。 从有人转无人,天空依旧是他的领域。

蓝天追梦人——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柔情铁汉,胸怀大局

为了这次采访,李浩的妻子张素娟和女儿李斯特也从东北赶了过来。他们一家三口,分居三个地方,妻子在东北老家,女儿在沈阳工作,自己则在大西北。距离阻隔不了思念,阻断不了联系。女儿李斯特说虽然因为工作原因,爸爸对她的成长参与的不多,她并不埋怨他陪她时间少。在妈妈的悉心呵护下,李斯特成长为一个和爸爸李浩一样要强、倔强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好几个工作的offer,这让她感到些许的自豪。在外面,爸爸的角色是个军人,是硬汉;在她的心里,爸爸并不是个硬汉,甚至在感情上有些依赖自己。李浩过生日的时候,李斯特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买了一个剃须刀,李浩开心了好几天,并说要带到大西北去。每天,李浩都会给女儿打电话,说的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话,吃了什么饭,工作怎么样,他说“做父亲的总是最放心不下女儿,每天只要听见女儿的声音,我就安心了”。他们一家三口每天都会在家庭微信群里视频聊天,爸爸经常搞怪逗她和妈妈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快乐。

即使心里满是牵挂,满是思念,李浩也仅仅把它们放在了心里。调入无人机部队后,李浩家庭面临很多困难,父亲身患膀胱癌、岳母股骨头坏死、妻子摔断腿卧床三个多月,这些困难都被他埋在心底,从不向组织提要求提条件。有次李浩生病住院了,张素娟想随军过来照顾他,李浩不同意。“无人机事业刚起步,等形成战斗力了,你再过来”。李浩知道,此刻不是讲儿女情长的时候,他要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无人机研究上。对于父母和妻女,李浩心里有愧疚和自责,但始终无悔于自己的选择。面对一次次国与家,义与利,得与失的考验和选择,李浩始终把党、国家和军队事业放在第一位,将个人的小世界融入到强军强国的大格局中,在改革强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人师表,引领向前

在采访中,无论领导同事,还是妻子朋友,都亲切地尊称他为“李老师”。“李老师”的称谓来源于他带教飞行学员,但随着岁月的外延拓展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他为人上谦虚、学习上较真、自律上严格,感染带动着身边的战友,所以大家都愿意叫他一声“李老师”。

那年接装新型无人机期间,李浩49岁,他想飞,为了防止大脑和身体退化,要不断的强化锻炼,每天通过跑步来保持肌肉的最佳状态。虽然这几年年纪稍有些大了,训练力度不如从前,但也没有间断。此外他说自己年龄大记忆力比不了年轻人了,但据他的学生陈永超说,一本厚厚的技术资料被他翻的滚瓜烂熟,说起哪个问题,都能很快找到在书中的位置,让年轻人佩服不已。“我靠的就是记忆力,经常整宿的看书,为了提神一包一包的抽烟,经常看到两三点钟,搞明白一个问题,心里就特别踏实,有成就感。”凭着这股劲儿,李浩跨越了有人和无人之间的种种不同和困难,练就了人机合一的本领。

担任无人机教员后,他觉自己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层。探路,是为铺路,让后人走的更远。边接装边改装边训练,两年时间,李浩不仅硬生生在未知领域摸索出一条道路,更为后人铺就了一条“捷径”,将无人机人才培养送上了快车道。李浩的领导胡斌政委用四个字来评价他-“种子”、“标杆”。为什么是“种子”呢?一方面是是技术的种子,他说现在无人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李浩从一名普通的飞行员到教员,在理论技术和实践操作上为学生培训解惑,倾囊相授,培育出优质的小种子,现在也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成长为空军无人机操控和作战运用的中坚力量,如学生陈永超,现在已经走向了领导岗位;另一方面是精神的种子,无论在生活中还是飞行中,李浩一路走来遇到的困难都被克服,他的行为感染到身边的人,在部队中是一股凝神聚力的重要力量。试飞站一室主任杜继永,是全站唯一的博士,他经常和研究生妻子杜韦讲李浩老师的故事,觉得静谧的大西北更适合高学历的人干一番事业。去年底,妻子随军来到部队,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驻地一所中学任教,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受他的影响,他的徒弟们也都是痴迷飞行,爱追问,爱思考。改革强军的大背景下,飞行员李浩凭借爱飞行的闯劲儿、认真负责的痴劲儿、不服输的倔劲儿,成为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他一路转隶,始终与时代同行,与改革同向,面对各种利益驱使,坚定不移的选择支持改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践行适应投入到改革中,为我国无人机的发展探路做贡献,是军人的标杆,是时代的标杆。2012年,空军航空兵某师的政委来看望驻训部队,李浩动情地说:“我笨嘴笨舌的,也不会说啥感想,我就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就响起来。朴实的话语,赤诚的心,无论工作多累,苦难多大,他都毫无怨言,他的身上始终有那么一股劲儿,平实可信又可贵,让他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孵化器”,改革强军征程上的一面旗。

在下次退休前,希望能再多摸几套新装备,多飞几种机型,是李浩现在的心愿。梦想在驱使,时代在召唤,矢志蓝天,李浩为国建功的脚步没有放慢,李浩飞行的航迹也不断延续向前。(作者毛卫华 杨永霞)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