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上的守望者——叶城二牧场三连连长刘前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5-16 09:31:25
分享

眼前这名同志个子矮小,稍显苍老,刚开始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紧张而有所游离,只是从训练民兵时那一声声口令里,从他看向三连这片土地的眼神里,才透露着他的从容与坚定。

这就是那个因为父亲的一句遗嘱就主动要求上山的儿子,这就是那个因为工作而与家人相处不多的男人,这就是那个带领少数民族牧民摘掉贫困帽子的连长,这就是在昆仑山里燃烧自己无怨无悔的边境三连连长刘前东。在这个海拔3000米的高原,我永远记住了他。

三连位于昆仑山北麓,靠近克什米尔地区,地处偏远,海拔高,气候恶劣。近日,中国日报记者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二牧场—杏花镇出发,160公里的路程,历时四个多小时到达三连。漫漫山路,崎岖险阻,不足四米宽的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还有数不清的转弯。越往大山深处去,道路越难走,海拔在2200-4850之间,气温也不断降低。同行的第三师电视台记者韩永强说:“按规定刘前东一个月有一次回家的假期,但是山上需要他,很少能一个月回家一次,只有开会才能下山一趟,顺便见见家人”。“山里的雨总是说来就来,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冬天下大雪还要封山,遇到这种情况就算过年刘前东也没办法下山回家”。路上迎面看见了几个骑着摩托车下山的当地牧民,韩永强说,摩托车是住在这里放牧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出行工具,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走不出这大山。尽管如此,刘前东还是选择了这里,脚踏实地,义无反顾。

一句遗嘱,主动上山

刘前东的父亲是湖北支青,母亲是上海支青,他们把一生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高原牧场。2013年10月,刘前东70高龄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离家人而去。刘前东说:“父亲生前叮嘱了两件事情:一是他死后,请示牧场党委,把骨灰撒在他工作过的二连牙吉兰干草场;二是要求刘前东不能离开牧场去别处工作,要全心融入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刘前东的母亲周凤珍也希望他留在牧场工作,她说“三连条件艰苦,我心里心疼他,但是每一个艰苦的地方都需要有人坚守。”刘前东怀着对父亲的无限思念,按照母亲的叮嘱,放下了在莎车县开牛肉面馆做生意的机会,选择了离牧场还有160公里、最偏远、最艰苦的三连祖古塔石村。

现在三连总人口164人,虽然只有连长和党支部书记是汉族,其余都是维吾尔族,但是彼此交流起来没有任何困难,因为他们两个会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据三连党支部书记胡泉介绍,三连的主要工作有三项:管理周围12万亩的草场,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巡边维稳。37公里的边境线,巡边来回一次需要三天时间,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恶劣更是增加了巡边的难度,但一周两次的干部带队巡边工作从来没有落下过,他们用自己的脚步和努力丈量坚守着祖国的边境。连长刘前东每周一周五进行民兵训练,教他们打军体拳等,增强体魄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建设,采访当天民兵队还唱起了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里,是一颗颗团结爱国的心。

一份感恩,心灵相通

二牧场长大的刘前东,从小就与维吾尔族群众生活在一起,维语也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牙生巴拉提教的。刘前东说:“人们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时候父亲因为在连队工作不经常在家,家里面有事,妈妈出去找人帮忙,不管汉族维族都会来给我家帮忙,所以我也想帮助别人。”母亲周凤珍在采访时候也说到,九六年前后老伴病重急需用钱,先后几次都从不同的维吾尔族同胞那里借到了钱,每一次金额数至少都在1000元。受到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刘前东的心里从小就有了一颗感恩的种子,数年来生根发芽越发壮大。无论是在他以前工作的霞光社区,还是在现在的三连,提起他人人都说“好”。

在山下,霞光社区工作的八年时间里,他不仅是个领导者,在技术上带领大家致富,更多的是个服务者,对待社区的孤寡老人像自己的父母一般,修水、修电、看病买药......群众家里只要有困难不管大小他都去帮忙。因为他的乐于助人和责任心,收获了各族群众的认可、信任和尊重,大家也把他当自己人,有什么困难都主动找他,还送给他了一个维族名字“托合达洪”(音译)。按他们的解释“托合达洪”原是当地一位已故老人的名字,这位老人生前为人热心,乐于帮助别人,很有声望,因为刘前东与他一样是个热心肠的好人,而身高与外貌上竟然也有些相似,就把这个名字送给了他,以表达心里的爱戴。

昆仑山上的守望者——叶城二牧场三连连长刘前东

在山上,刘前东依然秉承感恩的初心,感动着山上牧民。阿布都买买提·吐逊买买提以前在二连生活,父母去世以后,来到三连投靠叔叔。初来时,没有房子没有羊,连里得知他的情况以后,立即帮着他盖了间房子,并由领导担保给他贷款两万元用于买羊,给他安排草场,现在他已经有了100多只羊,并在三连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好事还有很多,塞买提·买买提病了,连长在自己工资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掏钱让他去看病,资助米日孜·米尼亚孜夫妇的女儿上技校等等,“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我们心灵相通”,山上的牧民也由刚开始的不接受、不看好刘前东,到现在对他的尊重和赞扬。

昆仑山上的守望者——叶城二牧场三连连长刘前东

一个愿望,脱贫致富

问起刘前东当前最大的愿望,他说希望三连的牧场越来越好,牧民的经济收入能得到提高。叶城二牧场三连去年年底摘下贫困的帽子,这其中大多靠着国家和兵团的优惠政策,增加牧民的补贴收入,牧民返贫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在山下,他引进巴旦木,改良品种,无私传授技术,带领大家科学致富。在山上,他也同样做着努力,品种改良后的羊每只价格由原来的400元左右上升到600元左右,每家每户的收入都得到了提升,牧民心里都乐开了花。连里还鼓励家庭困难的年轻人走出大山打工、学习技术来增加收入,现在人均年收入已经由2013年的7000多上升到14000多,翻了一倍。

三连位于大山深处,与外界的联系机会少,成本高。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交通和通信问题。目前沿河新县道正在修建中,建成后上下山将更加平坦和安全,大型车辆能够进来,与外界的沟通变多,打开当地畜牧业市场,生产生活的成本也将会得到降低。刘前东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现在已经不合适了,通信跟不上也是不行。”站在三连的空地上,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据他说,13年刚来时三连还没通电,晚上照明用的是小电频,后来安装了户用太阳能,遇到阴天也只够用两小时。现在新盖的楼房用上了光伏电缆,通信的条件得到改善,他希望未来交通通信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这对于三连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刘前东的话不多,却满满的都是对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关心和连队发展的期望与规划。

刘前东是幸福的,尽管他四年来默默地守望在山上,但是他传达着大山内外的心声和政策;尽管他身躯并不高大,但是他在党和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建起了一条血脉相连的纽带。他朴实如石,又挺立如山。他就像高原上的一道脊梁,用无私的奉献和朴素的行为诠释着自己生命的价值。

坚守着这片高原,期望着连队更好的发展,他是昆仑山上的守望者,他就是刘前东。(作者:毛卫华 杨永霞)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