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定制美食”要戴好“安全帽”

作者:杨玉龙 来源:新疆日报
2017-05-08 10:36:00
分享

原标题:朋友圈“定制美食”要戴好“安全帽”

时下,“互联网+”食品正在改变许多人的消费方式,便利、实惠、多样、分享是网络食品特色,同时也是网络食品交易的美好一面,然而另一面却是网络食品生产门槛低、监管力度弱、安全风险大、消费维权难。许多网络个体食品经营者,既跑得了“和尚”也跑得了“庙”,美好交易的同时,食品安全成了头顶的“悬剑”。(据5月3日《太原晚报》)

互联网时代,有需求就有市场。朋友圈“定制美食”迎合了部分人群的需求。坐在家里或是办公室,点开微信朋友圈,无论是中式简餐还是西式甜点,动动手指就可以坐等美食送货上门。不仅食客评价味道好,而且这些“私人订制”的美食价格也大多比实体店便宜得多。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不过,朋友圈“定制美食”虽好,其潜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据媒体报道,这些美食一般都由市民在家中制作,卖家有全职家庭主妇、上班族等群体。这些微商在家中制作好食品,然后拍照上传到朋友圈,配上宣传语,消费者就可通过微信向商家订货购买。这就存在着无证经营、食品安全、维权无保障等诸多问题。

并且,一旦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维权也很难。比如,朋友圈里的卖家多是朋友,或者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朋关系;加之注册微店、发布商品广告简单,且有的连微店都不注册,只是在朋友圈发布美食的图片及文字;同时更由于食物值不了多少钱,也就难以撕破脸皮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这就注定了大多是自己吃“哑巴亏”。

实际上,我国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的,不得从事网络食品经营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朋友圈“定制美食”一旦具有“经营”性质,就应该在规矩的框架内行事。而这也是规范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行为,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需要。

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种,朋友圈“定制美食”,需要通过规范来实现“食之安心”。于卖家而言,应遵守规矩,要靠信用和良心,以及过硬的产品来招揽顾客;于买家而言,在选购微信“定制美食”时,还需多些理智和谨慎,食物图片再好,也应睁大眼睛看清食品制作者的本真面目;同时,监管部门,也应突破监管难题,为食客增添一份食品安全保障。(杨玉龙)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