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VS“传统”:爱读书的中国人正在增多

作者:胡冠 来源:新华社
2017-04-25 10:30:00
分享

原标题:“新型”VS“传统”:爱读书的中国人正在增多 □新华社记者/胡冠——新疆日报集团

“新型”VS“传统”:爱读书的中国人正在增多

4月23日,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洪泽湖的一艘渔船上,10岁的钱慧玲(右三)与小伙伴们一起阅读《大狮子和小甲虫》等童话故事书。 周洪明 摄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第22个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两组数据颇为抢眼。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79.9%,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26分钟。

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突破3亿,年增长12.3%,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带动了新型阅读行为。此间专家认为,数字阅读顺应了时代潮流,预计数字阅读用户发展将再次提速,多重利好将拉动数字阅读行业持续增长。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认为,国家政策的扶持、阅读环境的形成、精品力作的推出以及用户规模的拓展,拉动着行业的持续增长,“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数字阅读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

据统计,“80后”“90后”成为数字阅读的主体,占比达64.1%。

在一家企业上班的“90后”青年李果,利用上下班地铁零碎时间,通过手机微信读书APP,读完了《人民的名义》这部“时下最火的小说”。“加起来一共花了七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看完了。”李果说,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十分适用于零碎时间的阅读,贴身、便捷、互动、移动、私密。

他还展示了自己在这本“电子书”上标注的笔记,以及对别人留下来的阅读心得的共鸣。交互分享和即时交流,让阅读更快乐、深入。

不过,李果也认为,电子化阅读与移动阅读是快餐式的“浅阅读”,只注重对信息的获取,而忽略了深入的探究过程;只注重信息量的多少,而放弃了深入思考。

在这一点上,传统纸质阅读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深度广度是有目共睹的,通过纸媒的阅读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北大教授、社会学家夏学銮说。

事实上,当新型阅读方式蓬勃发展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人依然沉迷于传统阅读。

藏书上万册的“80后”王恺元,每周依然要到北京的一些书店“淘”好书。他的阅读习惯自少年养成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阅览群书让他有了一种与很多同龄人不同的“沉静的书香气”。“书读得越多知之越深,心气也就越宁静豁达。”

朗读也是阅读的延伸,是读者亲近文字的方式。今年以来,主打“朗读”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在中国广受好评,带动民众回归纸质阅读,寻找纯净的阅读体验。

不久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作家赵丽宏的诗集《疼痛》,他应邀读了一首《我的影子》,在新媒体平台上感染了许多读者。

这让赵丽宏惊讶于朗读的影响力,“朗读过程中,阅读者必须全神贯注,这种精读方式将比默读来得生动有效。”

“这是非常好的推动全民阅读的方式。有些听众是爱书者,朗读会让他们产生共鸣;有些不常读书的人,也可能被朗读感动,再回过头来,由声音寻找文字,成为爱书人。”他说。

随着共享单车的风靡,有的地方为了鼓励民众读书,发起了共享书吧项目,为城市增添书卷墨香。天津一些大型商场引入“共享书吧”,顾客可在书架中挑选任一本纸质图书或刊物回家阅读,阅毕将此书送回至任一“共享书吧”漂流点,并可再次从书架带走一本图书“漂流”。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一本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成为很多人情感沟通的驿站,一本书的地址来往,成就了很多灵魂知己。共享书吧发起者希望“能将文字的温度用心传递下去,让阅读无处不在”。

“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不论是新型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形式只是载体,重点是更多中国人爱上阅读,享受读书。(任沁沁)

分享

推荐